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3页 |
第一部分 对话教学思想概述 | 第13-22页 |
一、对话与对话教学 | 第13-16页 |
(一) 对话:一个不断扩展的隐喻 | 第13-14页 |
(二) 对话教学的涵义厘定 | 第14-15页 |
(三) 对话教学的特征 | 第15-16页 |
1、对话教学是民主的、平等的教学 | 第15页 |
2、对话教学是沟通的、合作的教学 | 第15页 |
3、对话教学是互动的、交往的教学 | 第15-16页 |
4、对话教学是理解性、反思性的教学 | 第16页 |
二、对话教学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6-20页 |
(一) 相关哲学理论 | 第16-17页 |
1、古代哲学中的对话思想 | 第16-17页 |
2、近代主体性哲学向现代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变 | 第17页 |
(二) 相关心理学: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| 第17-18页 |
(三) 相关教育理论:教学交往理论 | 第18-19页 |
(四) 相关课程理论:后现代课程观 | 第19-20页 |
三、对话教学:意义生成之域 | 第20-22页 |
第二部分 对话教学—思想政治教学的一种范式 | 第22-38页 |
一、思想政治对话教学的提出—基于独白教学的深刻反思 | 第22-27页 |
(一) 独白:传统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模式 | 第23-25页 |
(二) 从独白走向对话: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转型 | 第25-27页 |
二、思想政治对话教学的展开方式 | 第27-33页 |
(一) 与课程文本的对话:发现意义 | 第27-28页 |
(二) 师生对话:互动交流 | 第28-30页 |
(三) 生生对话:合作探究 | 第30-31页 |
(四) 自我对话:反思重构 | 第31-33页 |
三、思想政治对话教学的模式与策咯 | 第33-38页 |
(一) 思想政治对话教学的心理机制 | 第33-35页 |
1、对话意识的激活 | 第33-34页 |
2、对话情境的维持 | 第34页 |
3、对话机制的实现 | 第34-35页 |
(二) 思想政治对话教学的理性模式 | 第35-36页 |
1、内在动机激活阶段 | 第35页 |
2、问题表征理解阶段 | 第35页 |
3、对话表征阶段 | 第35页 |
4、评价反馈阶段 | 第35-36页 |
(三) 思想政治对话教学的教学策略 | 第36-38页 |
1、激活策略 | 第36页 |
2、激励策略 | 第36页 |
3、匹配策略 | 第36-37页 |
4、指导策略 | 第37-38页 |
第三部分 思想政治对话教学重点探析 | 第38-45页 |
一、创设有效的对话情境 | 第38-40页 |
(一) 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 | 第38-39页 |
(二) 创设开放自由的学习情境 | 第39页 |
(三) 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 | 第39页 |
(四) 创设宽松广泛的交往情境 | 第39-40页 |
二、对话者的角色扮演及其关系 | 第40-42页 |
(一) 对话者的角色扮演 | 第40-41页 |
(二) 对话者的关系 | 第41-42页 |
三、话题的设计和内容的选择 | 第42-43页 |
(一) 对话话题的生成 | 第42页 |
(二) 对话内容的选择 | 第42-43页 |
四、思想政治对话教学应防止的误区和异化现象 | 第43-45页 |
(一) 认为交谈即是对话 | 第43页 |
(二) 认为对话越多越好 | 第43页 |
(三) 认为对话的目的是取得一致同意 | 第43-44页 |
(四) 认为对话式的教学应当有规则性、确定性和计划性 | 第44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6页 |
附件 走向对话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践—基于宁波 SF学校的行动研究 | 第46-55页 |
一、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情况透视 | 第46-50页 |
二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| 第50-51页 |
三、开设对话教学实验课 | 第51-53页 |
四、实行过程性教学评价 | 第53-55页 |
参考资料 | 第55-57页 |
后记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