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2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12-20页 |
·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| 第12-14页 |
·基本思路与分析框架 | 第14-17页 |
·本文的研究目的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| 第17-20页 |
·-1 研究目的 | 第17页 |
·-2 研究的对象、方法与数据 | 第17-18页 |
·-3 创新点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文献回顾—关于企业集团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及经验证据 | 第20-43页 |
·企业集团的界定 | 第20-23页 |
·企业集团存在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| 第23-30页 |
·-1 企业集团存在原因的一般经济学分析 | 第23-26页 |
·-2 新兴市场背景下的我国企业集团存在原因 | 第26-29页 |
·-3 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 | 第29页 |
·-4 一点小结 | 第29-30页 |
·企业集团背景对附属子公司业绩影响 | 第30-38页 |
·-1 关于企业盈利差异性的一般讨论 | 第30-31页 |
·-2 集团背景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·-3 集团背景影响附属子公司业绩原因的相关解释 | 第33-38页 |
·制度背景、集团背景与子公司价值的相关性 | 第38-43页 |
·-1 国外的主要研究 | 第38-40页 |
·-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| 第40-41页 |
·-3 一点说明 | 第41-43页 |
第3章 制度背景—关于我国企业集团的特征及形成路径分析 | 第43-68页 |
·我国企业集团形成的历史阶段 | 第44-48页 |
·-1 我国企业集团与其他国家的相似点 | 第44-45页 |
·-2 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历程回顾 | 第45-48页 |
·我国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因和制度背景 | 第48-56页 |
·-1 企业集团是国企改革中政府推动的产物—解决“市场失灵” | 第48-50页 |
·-2 企业集团也实现国企改革的有效工具—解决“所有人缺位” | 第50-54页 |
·-3 我国的企业集团与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 | 第54-56页 |
·我国企业集团的形成路径和结果 | 第56-62页 |
·-1 剥离模式 | 第58-59页 |
·-2 行政干预下的企业重组、并购以及国有控股公司模式 | 第59-60页 |
·-3 由行政部门转化而来的企业集团 | 第60-61页 |
·-4 其他路径:市场主导下的兼并与收购模式与战略联盟 | 第61-62页 |
·我国带集团背景上市公司形成的制度动因 | 第62-68页 |
·-1 国有企业改革模式 | 第62-63页 |
·-2 我国证券发行的制度安排 | 第63-68页 |
第4章 实证检验(I)——我国企业集团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 | 第68-111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68-69页 |
·研究假设 | 第69-71页 |
·集团背景与非集团背景的界定 | 第71-74页 |
·-1 其他学者的界定方法 | 第71页 |
·-2 我们对集团背景的界定方法 | 第71-73页 |
·-3 带企业集团背景的上市公司逻辑判断过程 | 第73-7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74-80页 |
·-1上市公司业绩指标的选择 | 第74页 |
·-2 数据来源 | 第74-75页 |
·-3 检验模型及变量说明 | 第75-77页 |
·-4 样本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| 第77-80页 |
·实证检验结果及解释 | 第80页 |
·研究结论与启示 | 第80-81页 |
·其他相关的实证研究:集团背景对上市公司特征的影响 | 第81-90页 |
·-1 上市公司特征指标的选取 | 第81-83页 |
·-2 上市公司业绩指标和公司价值的指标 | 第83页 |
·-3 研究方法与结论 | 第83-90页 |
附录一:集团背景对 Modified Tobin's Q的影响 | 第90-102页 |
附录二、我国国内主要“系”控制上市公司比例 | 第102-109页 |
附录三、国内民营企业控制多家上市公司统计表 | 第109-111页 |
第5章 实证检验(II)——不同路径下形成国有企业集团对上市子公司业绩影响 | 第111-123页 |
·问题的提出:国有企业集团是否应该整体上市? | 第111-112页 |
·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| 第112-114页 |
·-1 对国有企业集团分类的标准 | 第112-114页 |
·实证检验结果及解释 | 第114-118页 |
·-1 样本特征描述性统计 | 第114-115页 |
·-2 对 ROA的方差分析 | 第115-117页 |
·-3 对 Modified Tobin’s Q的方差分析 | 第117-118页 |
·实证结论与讨论 | 第118-123页 |
第6章 我国企业集团与上市子公司合并实现整体上市的会计问题——“回整上市”合并模式模式下会计计量属性研究 | 第123-153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23-124页 |
·我国企业集团与上市子公司之间“回整上市”模式的界定 | 第124-126页 |
·企业合并会计计量属性之争 | 第126-129页 |
·-1 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选择的会计后果 | 第126-128页 |
·-2 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特背景 | 第128-129页 |
·还美国“权益结合”概念的历史真面目 | 第129-133页 |
·-1 对权益结合性质的企业合并业务经济内容的探讨 | 第130-131页 |
·-2 为什么与APB Opinion No.16中12个条件发生内容上的矛盾? | 第131-132页 |
·-3 必须考虑中国上市公司的特点 | 第132页 |
·-4 一点总结:我国“回整上市模式”的经济性质 | 第132-133页 |
·合并公司对会计政策选择的“偏好”分析 | 第133-138页 |
·-1 现实的情况 | 第134-135页 |
·-2 合并公司偏好行为的分析 | 第135-138页 |
·企业集团整体上市中会计政策选择行为: TCL集团案例分析 | 第138-143页 |
·-1 TCL集团合并业务的经济实质分析 | 第138-139页 |
·-2 TCL集团在合并上市中采用权益结合法可能经济后果 | 第139-143页 |
·思考与建议 | 第143-153页 |
第7章 结论、启示及研究局限性 | 第153-162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153-155页 |
·几点启示 | 第155-160页 |
·-1 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模式 | 第155-156页 |
·-2 对于民营企业集团控制多家上市公司的问题 | 第156-157页 |
·-3 关于剥离上市的企业集团的处理问题 | 第157-160页 |
·研究局限性以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| 第160-1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2-183页 |
中文参考文献 | 第162-167页 |
英文参考文献 | 第167-183页 |
后记 | 第183-1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