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中国教育事业论文--教育制度论文--义务教育论文

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研究(1978-2005)--行政学的分析

内容提要第1-8页
Abstract第8-11页
导论第11-41页
 第一节 问题的提出第11-21页
  一、选题的缘起第11-13页
  二、问题的提出第13-17页
  三、中心概念的界定与梳理第17-21页
 第二节 文献综述:多学科的透视第21-35页
  一、关于义务教育供给责任横向划分的研究第22-26页
  二、关于义务教育供给责任纵向划分的研究第26-29页
  三、关于义务教育供给方式的研究第29-33页
  四、关于义务教育供给中政府行为的研究: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第33-35页
 第三节 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第35-41页
  一、研究方法第35-38页
  二、资料来源第38页
  三、论文的结构第38-41页
第一章 缘起与过程: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历史第41-78页
 第一节 初始的选择:建国前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传统第41-52页
  一、起源:义务教育在中国的发韧第41-43页
  二、衰微的国家力量与乡村义务教育责任体制的沿革第43-49页
  三、多元化的办学传统第49-52页
 第二节 行政集权模式:建国后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路径第52-63页
  一、行政集权模式的背景:一元化政治空间的建构第52-55页
  二、行政集权模式的形成及其特点第55-61页
  三、行政集权供给模式与农村义务教育的运动式发展第61-63页
 第三节 制度环境的变化及其体制真空的形成第63-76页
  一、集体农作制度的解体: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第64-66页
  二、财政体制的变革:由集权到分权第66-69页
  三、乡镇企业的兴起:制度变迁的新诱因第69-70页
  四、社会转型与义务教育需求的变迁第70-73页
  五、体制真空与时滞成本:改革初期农村义务教育的衰退第73-76页
 小结第76-78页
第二章 分权化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责任的配置第78-120页
 第一节 财政包干改革与三级办学体制的形成第78-89页
  一、财政包干制的推行:三级办学体制形成的背景第79-80页
  二、三级办学体制的确立第80-83页
  三、以乡(镇)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责任体制的形成第83-88页
  四、对“以乡为主”供给责任体制的初步考察:制度的分析第88-89页
 第二节 分税制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困境第89-104页
  一、分税制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制度环境的变化第90-92页
  二、制度非均衡的出现:分税制后农村义务教育治理的困境第92-104页
 第三节 税费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责任体制的变化第104-118页
  一、税费改革的推行及其制度安排第104-105页
  二、非均衡的加剧: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中的危机第105-107页
  三、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责任体制的确立第107-112页
  四、“以县为主”的供给制度的绩效考察第112-118页
 小结第118-120页
第三章 政府与市场的调适: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方式的转变第120-158页
 第一节 市场化改革的兴起:行政改革浪潮中的义务教育重建第121-130页
  一、世界性的行政改革浪潮:西方义务教育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与由来第121-123页
  二、行政垄断的低效与义务教育市场化改革理论基础的形成第123-125页
  三、放权与择校:西方义务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内容与路径第125-128页
  四、教育准市场制度的建构:西方义务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本质与目标第128-130页
 第二节 行政垄断、市场化的趋势与政府主导─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方式的变迁第130-147页
  一、计划体制与农村义务教育的行政垄断第130-135页
  二、市场化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市场化趋势第135-147页
 第三节 义务教育市场化改革的限度与政府的运作空间第147-157页
  一、义务教育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条件与限度第147-149页
  二、义务教育市场化改革可能的负面效应第149-151页
  三、政府的卸责冲动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困境第151-155页
  四、义务教育市场化改革中的政府职责及其运作空间第155-157页
 小结第157-158页
第四章 行政逻辑: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第158-188页
 第一节 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中的政府分工与角色定位第158-172页
  一、农村义务教育筹资责任的确立:理论的分析与现实的考察第158-163页
  二、农村义务教育管理责任主体的确立:效率的诉求第163-167页
  三、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:市场与政府的均衡第167-169页
  四、回溯: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的现实安排第169-172页
 第二节 责任下放:中央政府的行为及其逻辑第172-180页
  一、财政压力与基层化的筹资体制的形成第172-176页
  二、行政集权体制、分权化改革:供给责任基层化的条件第176-178页
  三、政治激励:基层政府履行供给责任的体制保障第178-180页
 第三节 政绩考核的诱导: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第180-187页
  一、制度外筹资的依赖、市场化改革的逻辑与地方政府的卸责冲动第180-182页
  二、政绩考核体制的诱导与地方政府的行为意愿第182-187页
 小结第187-188页
第五章 压力型的动员:改革后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治理之道第188-205页
 第一节 压力型的动员: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治理的基本特点第189-196页
  一、行政权力: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权范围划分的核心支点第189-191页
  二、政绩考核:农村义务教育治理中的行政压力与激励第191-193页
  三、制度外供给:行政压力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路径选择第193-196页
 第二节 压力型治理机制的行政后果:非预期的负面效应第196-204页
  一、压力型的治理机制与基层政府官员的政绩化倾向第197-199页
  二、压力型的治理机制与农村治理的困境第199-204页
 小结第204-205页
结语第205-210页
参考文献第210-220页
后记第220-222页

论文共22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百合(Lilium)植株水浸液及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研究
下一篇:AMACR,p63和HCK及PSAP表达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