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| 第11-22页 |
·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| 第11-18页 |
·承载的厚望与匍匐的现实 | 第11-13页 |
·封闭的蓝图与开放的市场 | 第13-14页 |
·粗放的经济与孤独的花瓶 | 第14-15页 |
·经济的消渴症与增长模式的转变 | 第15-18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8-22页 |
·三大问题 | 第18-20页 |
·核心问题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研究目的、思路、方法、框架与概念界定 | 第22-30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2页 |
·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22-2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24-25页 |
·循环经济的概念界定 | 第25-30页 |
·对狭义的循环经济观的反思 | 第25-27页 |
·将循环经济纳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之中 | 第27-29页 |
·循环经济的概念界定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文献综述(一)—国内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进展 | 第30-43页 |
·对循环经济的内涵理解 | 第30-34页 |
·循环经济的概念梳理 | 第30-32页 |
·循环经济“3R”原则及其内涵 | 第32-34页 |
·循环经济与市场的相容性研究 | 第34-40页 |
·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| 第34-36页 |
·循环经济与市场制度建设 | 第36-40页 |
·小结 | 第40-43页 |
第四章 文献综述(二)—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| 第43-56页 |
·循环经济的理论渊源 | 第43-47页 |
·从“牛仔经济”到“宇宙飞船经济” | 第43页 |
·从“空的世界”到“满的世界” | 第43-45页 |
·从“线性经济”到“循环经济” | 第45页 |
·生态经济学 | 第45-46页 |
·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46-47页 |
·国外的相关理论研究 | 第47-53页 |
·清洁生产 | 第47-48页 |
·产业生态 | 第48-50页 |
·生态现代化 | 第50-51页 |
·生态效率 | 第51-52页 |
·减物质化 | 第52-53页 |
·小结 | 第53-56页 |
第五章 微观经济学视野中的循环经济 | 第56-73页 |
·循环型经济活动在市场中生存的基本条件 | 第56-59页 |
·微观经济学视野中循环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| 第59-71页 |
·外部性问题 | 第59-65页 |
·规模经济问题 | 第65-68页 |
·贴现和资源跨期配置问题 | 第68-71页 |
·小结 | 第71-73页 |
第六章 发展视野中的循环经济 | 第73-85页 |
·粗放经济与资源滥用之间的必然联系 | 第73-76页 |
·粗放经济与低效率 | 第73-74页 |
·粗放经济下的资源滥用 | 第74-76页 |
·自然资源价格低廉的原因分析 | 第76-80页 |
·忽视资源开发利用中产生的外部性 | 第77-78页 |
·忽视资源的非市场价值 | 第78页 |
·忽视资源的可持续性 | 第78-79页 |
·对初级产品的不当补贴和价格管制 | 第79-80页 |
·资源价格高度扭曲条件下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与结合方式 | 第80-83页 |
·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和互补关系 | 第80-81页 |
·资源价格向下高度扭曲对各生产要素使用和结合方式的影响 | 第81-83页 |
·小结 | 第83-85页 |
第七章 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市场特征和功能研究 | 第85-101页 |
·资源价值充分实现的市场 | 第85页 |
·循环型经济活动得以普及推广的市场 | 第85-86页 |
·朝高端化方向发展的市场 | 第86-98页 |
·定义循环经济的高端化发展 | 第86-87页 |
·以服务流替代物质流,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| 第87-94页 |
·以人力资本替代自然资本的发展路径 | 第94-98页 |
·小结 | 第98-101页 |
第八章 制度视野中的循环经济 | 第101-127页 |
·六项关键性制度建设对推进市场重构的作用和政策建议 | 第101-121页 |
·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| 第101-105页 |
·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| 第105-109页 |
·循环经济有效信息制度 | 第109-112页 |
·再生物资市场、二手货市场和循环型技术市场建设制度 | 第112-114页 |
·以促进循环、遏制低端产品泛滥为导向的市场准入制度 | 第114-115页 |
·促进绿色价格体系形成的财税制度 | 第115-121页 |
·六项关键性制度对市场重构的作用机制和推进步骤 | 第121-125页 |
·作用机制 | 第122页 |
·推进步骤 | 第122-125页 |
·小结 | 第125-127页 |
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127-130页 |
·主要观点与结论 | 第127-128页 |
·存在的局限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| 第128-1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0-142页 |
致谢 | 第142-1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