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国际保理债权转让概述 | 第12-20页 |
第一节 国际保理的基本情况 | 第12-17页 |
一、保理概念的界定 | 第12-13页 |
二、保理的起源与发展 | 第13-15页 |
三、国际保理的起源与发展 | 第15-16页 |
四、国际保理中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| 第16-17页 |
第二节 国际保理中债权转让的概念及特征 | 第17-18页 |
一、国际保理中债权转让的涵义及法律性质 | 第17页 |
二、国际保理中债权转让的特征 | 第17-18页 |
第三节 国际保理债权转让制度的研究意义 | 第18-20页 |
一、理论意义 | 第18-19页 |
二、实践意义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国际保理中债权转让的法理分析 | 第20-29页 |
第一节 关于国际保理性质的几种观点 | 第20-23页 |
一、委托代理说 | 第20-21页 |
二、债权质押说 | 第21-22页 |
三、清偿代位说 | 第22-23页 |
第二节 国际保理的本质——债权转让 | 第23-25页 |
一、理论依据 | 第23-24页 |
二、法律依据 | 第24-25页 |
第三节 国际保理中债权转让所涉及的主要问题 | 第25-27页 |
一、债权转让的形式 | 第25页 |
二、债权通知的效力 | 第25页 |
三、债权转让的有效性 | 第25-26页 |
四、债权人的抗辩和反诉 | 第26-27页 |
第四节 国际保理债权转让引起的冲突及其解决途径 | 第27-29页 |
一、保理商与其他受让人的权利冲突 | 第27页 |
二、保理商与抵押权人的冲突 | 第27-28页 |
三、保理商与供应商的前手(卖方)的冲突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西方主要国家有关国际保理债权转让的立法与司法实践 | 第29-34页 |
第一节 美国的国际保理债权转让制度 | 第29-30页 |
一、保理制度立法形式 | 第29页 |
二、有关国际保理债权转让的主要法律规定 | 第29-30页 |
第二节 英国的国际保理债权转让制度 | 第30-31页 |
一、保理制度立法形式 | 第30页 |
二、有关国际保理债权转让的主要法律规定 | 第30-31页 |
第三节 德国的国际保理债权转让制度 | 第31-32页 |
一、保理制度立法形式 | 第31页 |
二、有关国际保理债权转让的主要法律规定 | 第31-32页 |
第四节 西方国家有关国际保理债权转让的立法借鉴 | 第32-34页 |
一、关于债权的转让形式 | 第32页 |
二、关于未来权利的可转让性 | 第32-33页 |
三、关于禁止权利转让条款的效力 | 第33页 |
四、关于债务人的抗辩权 | 第33-34页 |
第四章 协调国际保理中债权转让关系的国际立法 | 第34-38页 |
第一节 《国际保理公约》 | 第34-35页 |
一、公约概述 | 第34页 |
二、公约基本法律框架 | 第34-35页 |
三、公约关于债权转让的特殊规定 | 第35页 |
第二节 《国际贸易中应收账款转让公约》 | 第35-37页 |
一、公约概述 | 第35-36页 |
二、公约基本法律框架 | 第36页 |
三、公约关于债权转让的特殊规定 | 第36-37页 |
第三节 有关国际保理债权转让的国际惯例 | 第37-38页 |
一、规则概述 | 第37-38页 |
二、规则关于债权转让的特殊规定 | 第38页 |
第五章 关于完善我国保理制度的建议和设想 | 第38-48页 |
第一节 我国有关债权转让制度的立法现状 | 第38-41页 |
一、我国《合同法》确立的债权转让制度 | 第38-39页 |
二、我国国际保理债权转让制度存在的问题 | 第39-40页 |
三、我国国际保理债权转让的法律空白 | 第40-41页 |
第二节 关于完善《合同法》中债权转让规定的设想 | 第41-44页 |
一、关于可转让债权范围的规定 | 第41-42页 |
二、关于通知人和通知形式的问题 | 第42-43页 |
三、关于债权转让的形式 | 第43页 |
四、关于债权转让引起的权利冲突和优先权问题 | 第43-44页 |
第三节 健全和完善我国保理制度的其他措施 | 第44-48页 |
一、制定保理专门法律 | 第44-45页 |
二、完善保理制度配套法规 | 第45-46页 |
三、政府加强宣传扶持保理业发展的对策 | 第46页 |
四、为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| 第46-48页 |
结语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