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--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--中国论文

转型时期中国的城市化研究--基于城乡两部门的一般均衡分析及实证

摘 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1页
1 绪论第11-19页
   ·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第11-12页
   ·研究目标与基本内容第12-13页
   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3-14页
   ·研究框架和结构安排第14-17页
   ·主要的创新点和不足第17-19页
2 关于城市化研究的文献综述第19-44页
   ·城市化研究的理论来源第20-21页
   ·对聚集经济的实证研究第21-26页
     ·存在的范围第21-23页
     ·不同的来源第23-26页
   ·城市化的主要模型及评述第26-34页
     ·外部性城市增长模型第27-28页
     ·“中心—外围”模型第28-30页
     ·超边际城市化模型第30-32页
     ·对上述模型的简要评述第32-34页
   ·中国城市化的经验与问题第34-44页
     ·重工业优先的赶超战略与城市化滞后第34-36页
     ·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第36-40页
     ·以城市化推动经济增长第40-44页
3 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化的一个基本模型第44-64页
   ·模型的基本思路第46-47页
   ·几个前提条件及其适用性第47-54页
   ·城乡两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第54-59页
     ·一个城乡两部门的经济第54-57页
     ·基于家庭的投资和迁移决策第57-59页
   ·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比较静态分析第59-64页
     ·城市化水平的决定及均衡的存在第59-61页
     ·关于工业化水平的比较静态分析第61-64页
4 当前中国城市化的若干实证研究第64-99页
   ·基本指标的选择和数据结构第64-69页
     ·城镇规模和城市化指标第65-66页
     ·关于替代性指标的选择第66-69页
     ·对数据结构的简单说明第69页
   ·对城市集聚效益的再研究第69-85页
     ·模型设定和指标说明第71-72页
     ·关于计量结果的比较分析第72-79页
     ·城市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第79-82页
     ·东中西部城市集聚效益的比较分析第82-85页
   ·对城市化与人均GDP 的研究第85-99页
     ·理论分析和模型设定第86-88页
     ·计量结果及比较分析第88-92页
     ·城市化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第92-95页
     ·东中西部城市化效率的比较分析第95-99页
5 土地利用政策与城市化第99-127页
   ·关于建设用地的基本情况第99-101页
   ·对建设用地控制的城乡一般均衡分析第101-112页
     ·城乡两部门居民的生产行为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·地方政府对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第103-109页
     ·基于家庭的资源配置决策第109-111页
     ·均衡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第111-112页
   ·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的实证分析第112-127页
     ·对人均土地禀赋与城市化关系的分析第113-117页
     ·建设用地控制对城市化率和城市规模的影响第117-123页
     ·建设用地控制对人均非农生产率的影响第123-127页
6 公共财政政策与城市化第127-164页
   ·已有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第128-130页
   ·政府公共财政行为的城乡一般均衡分析第130-144页
     ·城乡两部门居民的生产决策第130-132页
     ·政府的公共品供给和税收决策第132-135页
     ·基于家庭的决策及均衡的存在第135-138页
     ·税率变化的比较静态分析第138-144页
   ·公共财政对城市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第144-164页
     ·对城市化率和城市规模的影响第144-158页
     ·对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影响第158-164页
7 人口迁移政策与城市化第164-185页
   ·研究的背景及思路第164-165页
   ·限制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一般均衡分析第165-175页
     ·城乡两部门居民的生产行为第165-166页
     ·地方政府的设租行为与迁移成本第166-169页
     ·家庭的迁移和投资决策第169-172页
     ·关于政府竞争结构与城市化的讨论第172-175页
   ·人口迁移政策演变与城市化的实证分析第175-185页
     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府竞争与城市化进程第175-181页
     ·关于劳动力流动政策与城市化的实证分析第181-185页
8 总结与展望第185-188页
   ·本论文的主要结论第185-186页
   ·进一步的研究展望第186-188页
参考文献第188-199页
附录第199-202页
后记第202-203页

论文共20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STO薄膜的非线性介电性质及其微波应用研究
下一篇:港口物流装备多网互联技术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