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企业经济论文--企业生产管理论文--企业技术管理论文

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--基于吸收能力的视角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0页
图目录第10-11页
表目录第11-12页
1 绪论第12-27页
 1.1 研究背景第12-18页
  1.1.1 制造业全球化与企业竞争战略第12-15页
  1.1.2 技术创新——从寻求技术诀窍到寻求合作者第15-18页
 1.2 问题的提出第18-21页
  1.2.1 社会资本研究的兴起第18-20页
  1.2.2 研究问题的提出第20-21页
 1.3 研究对象和关键概念第21-22页
  1.3.1 研究对象第21-22页
  1.3.2 关键概念第22页
 1.4 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第22-24页
  1.4.1 研究内容第22-23页
  1.4.2 结构安排第23-24页
 1.5 研究目标及方法第24-25页
 1.6 预期创新第25-26页
 1.7 本章小结第26-27页
2 文献综述第27-65页
 2.1 社会资本研究综述第27-41页
  2.1.1 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脉络第28-35页
  2.1.2 社会资本的定义与测量第35-40页
  2.1.3 社会资本研究述评第40-41页
 2.2 技术创新及吸收能力研究概述第41-48页
  2.2.1 技术创新研究概述第41-44页
  2.2.2 吸收能力的理论概述第44-48页
  2.2.3 技术创新与吸收能力研究现状述评第48页
 2.3 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研究综述第48-64页
  2.3.1 企业社会资本研究第49-54页
  2.3.2 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的研究第54-61页
  2.3.3 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研究现状述评第61-64页
 2.4 本章小结第64-65页
3 企业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作用第65-85页
 3.1 企业社会资本的内涵与研究维度第65-69页
  3.1.1 企业社会资本的内涵第65-67页
  3.1.2 企业社会资木的研究维度第67-69页
 3.2 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69-70页
 3.3 企业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作用第70-74页
  3.3.1 结构维的作用第71页
  3.3.2 关系维的作用第71-72页
  3.3.3 认知维的作用第72-74页
 3.4 我国制药企业的实证研究第74-83页
  3.4.1 我国制药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第74-75页
  3.4.2 制药企业与外部联系的结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第75-76页
  3.4.3 制药企业与外部联系的形式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第76-81页
  3.4.4 社会资本理论对我国制药企业技术创新的启示第81-83页
 3.5 本章小结第83-85页
4 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:基于吸收能力的概念模型第85-100页
 4.1 概念模型第85页
 4.2 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第85-87页
 4.3 企业社会资本与吸收能力第87-95页
  4.3.1 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与吸收能力第88-91页
  4.3.2 企业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与吸收能力第91-93页
  4.3.3 企业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与吸收能力第93-95页
 4.4 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第95-97页
 4.5 本章小结第97-100页
5 研究方法论第100-112页
 5.1 问卷设计第100-102页
  5.1.1 问卷设计过程第100-101页
  5.1.2 避免产生偏差的措施第101-102页
 5.2 数据收集第102-105页
 5.3 变量的测量第105-110页
  5.3.1 被解释变量第105-106页
  5.3.2 解释变量第106-108页
  5.3.3 中介变量第108-109页
  5.3.4 控制变量第109-110页
 5.4 分析方法第110-111页
 5.5 本章小结第111-112页
6 结果与讨论第112-135页
 6.1 信度和效度检验第112-119页
  6.1.1 信度和效度基础第112页
  6.1.2 因子分析与信度分析第112-119页
 6.2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第119-124页
  6.2.1 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三大问题检验第119-121页
  6.2.2 模型回归分析结果第121-124页
 6.3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第124-130页
  6.3.1 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第124-125页
  6.3.2 模型检验第125-130页
 6.4 讨论第130-134页
  6.4.1 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第131-133页
  6.4.2 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第133页
  6.4.3 认知维在结构维和关系维发挥效应中的中介作用第133-134页
 6.5 本章小结第134-135页
7 研究总结、局限与未来研究第135-141页
 7.1 主要研究结论第135-137页
 7.2 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第137-139页
  7.2.1 理论贡献第137-138页
  7.2.2 实践意义第138-139页
 7.3 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第139-141页
参考文献第141-160页
附录第160-164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与发表的论文第164-166页
致谢第166页

论文共16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新型红光发射材料卟啉化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能的研究
下一篇:城市街区尺度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