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筑能效标识管理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23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8-12页 |
| ·能效标识 | 第8-10页 |
| ·国外建筑能效标识概况 | 第10-12页 |
| ·我国建筑能效标识概况 | 第12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2-15页 |
| ·我国建筑节能的潜力 | 第12-13页 |
| ·建筑能效标识的提出 | 第13-14页 |
| ·研究的理论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·国内外建筑能效标识管理研究综述 | 第15-20页 |
| ·国外建筑能效标识管理研究 | 第15-17页 |
| ·国内建筑能效标识管理研究 | 第17-20页 |
| ·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20-23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0-22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22-23页 |
| 第二章 建筑能效标识与建筑节能管理 | 第23-41页 |
| ·传统的建筑节能管理模式与建筑节能的市场失灵分析 | 第23-29页 |
| ·传统的建筑节能管理模式 | 第23-27页 |
| ·建筑节能的市场失灵分析 | 第27-29页 |
| ·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节能管理职能与建筑能效标识 | 第29-32页 |
| ·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节能管理职能的转变 | 第29-31页 |
| ·基于市场的建筑能效标识 | 第31-32页 |
| ·建筑能效标识在建筑节能管理中的作用 | 第32-34页 |
| ·对完善政府建筑节能管理职能的作用 | 第32-33页 |
| ·对规范建筑节能市场的作用 | 第33-34页 |
| ·建筑能效标识的需求侧管理模式 | 第34-39页 |
| ·侧重供应端的建筑节能管理模式 | 第34-36页 |
| ·需求侧管理 | 第36-37页 |
| ·建筑能效标识的需求侧管理机制 | 第37-3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| 第三章 建筑能效标识的运作机理 | 第41-65页 |
| ·建筑节能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| 第41-46页 |
| ·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41-43页 |
| ·建筑节能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| 第43-46页 |
| ·建筑能效标识的信号传递机理 | 第46-49页 |
| ·信号传递的基本原理 | 第46-47页 |
| ·建筑能效标识的信号传递模型 | 第47-49页 |
| ·建筑能效标识运作方式及相关主体 | 第49-53页 |
| ·建筑能效标识运作方式 | 第49-50页 |
| ·建筑能效标识的相关主体 | 第50-53页 |
| ·建筑能效标识相关主体的进化博弈分析 | 第53-64页 |
| ·进化博弈论及其基本模型 | 第53-56页 |
| ·开发商的对称进化博弈分析 | 第56-60页 |
| ·开发商与用户的非对称进化博弈分析 | 第60-6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| 第四章 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指标 | 第65-83页 |
| ·建筑能效测评特点 | 第65-70页 |
| ·建筑的特殊性 | 第65-66页 |
| ·建筑能效的技术特点 | 第66-69页 |
| ·建筑能效测评与一般工业产品能效测评的区别 | 第69-70页 |
| ·建筑能效测评体系 | 第70-77页 |
| ·建立建筑能效测评体系的目标 | 第70-71页 |
| ·建筑能效测评体系的基本框架 | 第71-77页 |
| ·建筑能效标识指标 | 第77-81页 |
| ·建筑能效标识类型的选择 | 第77-80页 |
| ·建筑能效标识信息的指标形式 | 第80-8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1-83页 |
| 第五章 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的监督管理 | 第83-113页 |
| ·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的委托代理分析 | 第83-96页 |
| ·委托代理理论 | 第83-85页 |
| ·政府部门与能效测评机构的委托代理行为分析 | 第85-90页 |
| ·政府机构对房地产商的最优激励机制 | 第90-96页 |
| ·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的监督管理体系 | 第96-100页 |
| ·政府监督 | 第96-98页 |
| ·企业监督 | 第98-99页 |
| ·社会监督 | 第99-100页 |
| ·国外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监督管理经验 | 第100-102页 |
| ·我国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监督管理实施条件分析 | 第102-108页 |
| ·技术条件分析 | 第103-104页 |
| ·经济条件分析 | 第104-105页 |
| ·政策条件分析 | 第105-108页 |
| ·我国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监督管理方案 | 第108-11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1-113页 |
| 第六章 建筑能效标识效果评价 | 第113-138页 |
| ·建筑能效标识效果评价概述 | 第113-118页 |
| ·评价的意义 | 第113-115页 |
| ·评价的原则 | 第115-116页 |
| ·评价的程序 | 第116-118页 |
| ·建筑能效标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| 第118-120页 |
| ·建筑能效标识效果评价模型 | 第120-137页 |
| ·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121-123页 |
| ·评价指标功效函数值的确定 | 第123-124页 |
| ·多目标突变决策的评价模型 | 第124-127页 |
| ·评价模型的应用 | 第127-13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37-138页 |
|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| 第138-142页 |
| ·全文总结 | 第138-140页 |
| ·展望 | 第140-14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42-151页 |
|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151-152页 |
| 致谢 | 第1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