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杂地质环境下隧道施工技术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1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| ·引言 | 第11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| ·隧道施工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| ·不同地区隧道施工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·隧道结构数值仿真 | 第14-16页 |
| ·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6-18页 |
| 第2章 工程背景 | 第18-22页 |
| ·工程概况 | 第18-19页 |
| ·工程地质状况 | 第18-19页 |
| ·水文地质特征及不良地质 | 第19页 |
| ·文尖岭隧道围岩分级及支护 | 第19-20页 |
| ·工程特点 | 第20-22页 |
| ·工程特点 | 第20-21页 |
| ·研究的必要性 | 第21-22页 |
| 第3章 复杂地质隧道施工方案优选 | 第22-37页 |
| ·隧道施工方法 | 第22-24页 |
| ·隧道施工方法及优缺点 | 第22-24页 |
| ·隧道各施工工法的比较 | 第24页 |
| ·隧道开挖施工原则 | 第24-25页 |
| ·基于AHP的隧道施工模糊综合评价 | 第25-36页 |
| ·模糊综合评价的原理 | 第25-29页 |
| ·建立隧道施工指标体系 | 第29页 |
| ·层次分析法确定隧道开挖指标权重 | 第29-33页 |
| ·用模糊控制原理进行隧道施工方案优化 | 第33-3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| 第4章 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 | 第37-47页 |
| ·材料性态模拟 | 第37-38页 |
| ·双线隧道模型建立 | 第38-39页 |
| ·施工动态数值模拟结果 | 第39-45页 |
| ·围岩应力场特征 | 第39-41页 |
| ·围岩竖向位移 | 第41-42页 |
| ·围岩支护内力 | 第42-44页 |
| ·锚杆轴应力 | 第44-45页 |
| ·围岩塑性区 | 第4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| 第5章 文尖岭隧道开挖施工技术 | 第47-61页 |
| ·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 | 第47-49页 |
| ·文尖岭隧道施工技术 | 第49-55页 |
| ·超前预支护 | 第50-51页 |
| ·拱部环形开挖 | 第51页 |
| ·拱部初期支护 | 第51-52页 |
| ·核心土及下部开挖 | 第52页 |
| ·全断面二次衬砌及防排水 | 第52-55页 |
| ·施工中塌方的治理与预防 | 第55-61页 |
| ·塌方的原因 | 第55-57页 |
| ·预防塌方的施工措施 | 第57-59页 |
| ·隧道塌方的处理措施 | 第59-61页 |
| 第六章 文尖岭隧道施工监测 | 第61-73页 |
| ·隧道施工监测的必要性 | 第61页 |
| ·监测目的及管理 | 第61-62页 |
| ·监测项目及方案 | 第62-64页 |
| ·监测数据及分析 | 第64-71页 |
| ·位移监测信息在围岩稳定性判别中的应用 | 第64-66页 |
| ·监测数据整理分析 | 第66页 |
| ·水平收敛与拱顶下沉 | 第66-69页 |
| ·地表沉降 | 第69-7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1-73页 |
| 第7章 结论 | 第73-75页 |
| ·结论 | 第73-74页 |
| ·展望 | 第74-7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5-79页 |
| 致谢 | 第79-80页 |
| 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