催化汽提工艺生产超低硫清洁柴油技术的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-7页 |
| 前言 | 第7-8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8-21页 |
| ·柴油加氢中的化学反应 | 第8-11页 |
| ·加氢脱硫反应 | 第8-11页 |
| ·加氢脱氮反应 | 第11页 |
| ·现有的柴油深度脱硫脱芳工艺和催化剂 | 第11-16页 |
| ·超深度脱硫工艺和催化剂 | 第11-13页 |
| ·现有柴油超深度脱芳烃技术 | 第13-15页 |
| ·存在的问题 | 第15-16页 |
| ·柴油超深度脱硫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对策 | 第16-20页 |
| ·柴油超深度脱硫的反应级数 | 第16页 |
| ·反应条件的影响 | 第16-20页 |
| ·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20-21页 |
| 第二章 柴油催化汽提(逆流)加氢工艺优势分析 | 第21-33页 |
| ·柴油催化汽提加氢工艺的提出 | 第21-22页 |
| ·催化汽提工艺工程优势分析 | 第22-23页 |
| ·催化汽提工艺优势试验 | 第23-30页 |
| ·试验原料和催化剂 | 第23-24页 |
| ·实验装置 | 第24-25页 |
| ·试验结果 | 第25-27页 |
| ·不同原料催化汽提工艺试验结果 | 第27-30页 |
| ·催化汽提工艺存在问题 | 第30-32页 |
| ·小结 | 第32-33页 |
| 第三章 一段串联催化汽提工艺研究 | 第33-46页 |
| ·一段串联催化汽提工艺中试试验 | 第33-45页 |
| ·试验原料、催化剂和试验装置 | 第33-34页 |
| ·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4-38页 |
| ·柴油样品碳、硫结构组成 | 第38-43页 |
| ·一段串联催化汽提工艺稳定性试验 | 第43-45页 |
| ·小结 | 第45-46页 |
| 第四章 催化汽提工艺催化剂的开发与研究 | 第46-59页 |
| ·催化汽提工艺专用催化剂的开发 | 第46-48页 |
| ·概述 | 第46-47页 |
| ·催化剂设计思路 | 第47-48页 |
| ·催化汽提工艺催化剂开发 | 第48-54页 |
| ·固硫型催化剂初步研究 | 第48-52页 |
| ·采用固硫型催化剂催化汽提中试试验结果 | 第52-53页 |
| ·催化汽提催化剂稳定性试验结果 | 第53-54页 |
| ·催化汽提催化剂研究 | 第54-57页 |
| ·程序升温还原实验 | 第54-55页 |
| ·透射电镜(SEM)和扫描电镜(TEM)结果 | 第55-57页 |
| ·小结 | 第57-59页 |
| 第五章 催化汽提催化剂载体构型研究 | 第59-72页 |
| ·催化剂载体构型设计 | 第59-62页 |
| ·异型催化剂载体开发思路 | 第59-60页 |
| ·异型载体设计 | 第60-61页 |
| ·异型载体分析表征 | 第61-62页 |
| ·催化剂载体流体力学研究 | 第62-71页 |
| ·冷模实验装置 | 第62页 |
| ·异型载体流体力学试验 | 第62-63页 |
| 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63-71页 |
| ·小结 | 第71-72页 |
| 第六章 结论 | 第72-7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3-77页 |
|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| 第77-78页 |
| 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