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

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--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9页
第一章 绪论第9-13页
 1-1 问题提出第9页
 1-2 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-10页
  1-2-1 国外研究现状第9-10页
  1-2-2 国内研究现状第10页
 1-3 现代居住区存在的问题第10-11页
  1-3-1 造成问题的原因第10-11页
 1-4 论文研究的目的和范围第11-12页
  1-4-1 论文研究目的第11页
  1-4-2 论文研究范围第11-12页
 1-5 论文研究方法第12页
 1-6 论文的创新点第12页
 1-7 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2-13页
第二章 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研究依据第13-21页
 2-1 居住区概念的界定及分级第13-14页
  2-1-1 居住区的概念第13页
  2-1-2 居住区的分级第13页
  2-1-3 居住区的功能第13页
  2-1-4 居住区的用地组成第13-14页
 2-2 邻里、交往、及交往空间概念的界定第14-15页
  2-2-1 邻里的概念第14页
  2-2-2 交往的概念第14-15页
  2-2-3 交往空间的概念第15页
 2-3 景观、景观设计、物质环境的概念第15-17页
  2-3-1 景观的概念第15-16页
   2-3-1-1 景观设计的概念界定第15页
   2-3-1-2 景观设计的特点第15-16页
   2-3-1-3 景观设计的一般设计原则第16页
   2-3-1-4 居住区中景观组织的目的与作用第16页
   2-3-1-5 居住区中景观的构成要素第16页
  2-3-2 物质环境的概念第16-17页
 2-4 论文的研究依据第17-20页
  2-4-1 环境行为学第17-19页
   2-4-1-1 人的基本需要第17-18页
   2-4-1-2 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第18-19页
  2-4-2 行为建筑学第19-20页
 2-5 本章小结第20-21页
第三章 居民的交往需求和交往空间第21-29页
 3-1 居住区室外空间生活——邻里交往的必要性第21-23页
  3-1-1 邻里交往的目的和作用第23页
 3-2 居住区不同人群的交往需求和特征第23-25页
  3-2-1 儿童及青少年的交往需求及特征第23-24页
  3-2-2 年轻人的交往需求及特征第24页
  3-2-3 中年人的交往需求及特征第24页
  3-2-4 老年人的交往需求及特征第24页
  3-2-5 居民所需求的交往场所与环境第24-25页
 3-3 居住区的交往空间的层次第25-27页
 3-4 居住区中典型的交往空间第27-28页
 3-5 本章小结第28-29页
第四章 交往空间与景观设计要素第29-33页
 4-1 影响居住区居民交往的景观设计要素第29-30页
 4-2 居住区交往空间中影响居民交往的两个典型的景观要素——宅旁(间)绿地、庇护性景观第30-32页
 4-3 本章小结第32-33页
第五章 华北地区居住区宅旁(间)绿地邻里交往空间研究第33-48页
 5-1 宅旁(间)绿地的空间界定第33页
 5-2 宅旁(间)绿地的分类第33页
 5-3 宅旁(间)绿地的设计原则第33-36页
 5-4 邻里交往空间分析—天津万科水晶城宅旁绿地第36-42页
  5-4-1 水晶城基本概况第36-37页
  5-4-2 水晶城景观整体设计特色——笔者感受第37-38页
  5-4-3 水晶城宅旁(间)绿地空间邻里交往分析第38-42页
   5-4-3-1 A类宅旁(间)绿地的邻里交往分析第38-40页
   5-4-3-2 B类宅旁(间)绿地空间邻里交往分析第40-42页
 5-5 北京万科西山庭院宅旁(间)绿地的邻里交往分析第42-46页
  5-5-1 北京万科西山庭院基本概况第42页
  5-5-2 北京万科西山庭院景观整体设计特色——强调邻里交往空间的人本居所第42-43页
  5-5-3 北京万科西山庭院宅旁(间)绿地空间邻里交往分析第43-46页
 5-6 关于华北地区居住区宅旁(间)绿地设计中促进邻里交往的几点建议第46-47页
 5-7 小结第47页
 5-8 本章小结第47-48页
第六章 华北地区居住区庇护性景观空间邻里交往研究第48-56页
 6-1 庇护性景观的概念第48-49页
  6-1-1 亭第48页
  6-1-2 廊第48页
  6-1-3 棚架第48-49页
  6-1-4 膜结构第49页
 6-2 北京万科西山庭院庇护性景观空间邻里交往研究第49-55页
  6-2-1 A类庇护性景观空间邻里交往空间研究第49-50页
  6-2-2 B类庇护性景观空间邻里交往空间研究第50-52页
  6-2-3 C类庇护性景观空间邻里交往空间研究第52-55页
 6-3 居住区庇护性景观设计中促进邻里交往的几点建议第55页
 6-4 本章小结第55-56页
第七章 华北地区传统民居邻里空间体系对现代住区的启示第56-60页
 7-1 传统的民居注重邻里之间的交往第56页
 7-2 华北地区传统民居中的邻里空间体系——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第56-58页
  7-2-1 北京胡同第56-57页
  7-2-2 北京四合院第57-58页
  7-2-3 传统住区的邻里关系第58页
 7-3 传统住区邻里空间体系的现实意义第58-59页
 7-4 本章小结第59-60页
第八章 结论第60-62页
[ 参考文献]第62-63页
附录 A第63-64页
致谢第64-65页
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65页

论文共6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国际竞争的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
下一篇:基于混合遗传算法的变电站选址定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