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| ·当代仿生学的起源 | 第9页 |
| ·结构仿生学及其在建筑结构仿生中的应用 | 第9-14页 |
| ·蜻蜓翅膀结构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·蜻蜓翅膀网状翅脉结构特性及优越性 | 第15-16页 |
| ·课题的来由 | 第16页 |
| ·本文主要工作 | 第16-18页 |
| 第二章 非线性有限元理论 | 第18-29页 |
| ·几何非线性方程的建立 | 第18页 |
| ·三节点等参数梁元beam189的基本理论 | 第18-22页 |
| ·采用的三种坐标系的描述 | 第18-19页 |
| ·单元的几何描述 | 第19-20页 |
| ·应力、应变及单元内力的计算 | 第20-21页 |
| ·单元切线刚度矩阵的建立及变量的更新 | 第21-22页 |
| ·八节点等参数壳元Shell93的基本理论 | 第22-29页 |
| ·采用的三种坐标系描述 | 第23页 |
| ·位移变换 | 第23-24页 |
| ·坐标变换 | 第24页 |
| ·应变矩阵及切线刚度矩阵 | 第24-29页 |
| 第三章 蜻蜒翅膀结构有限元分析 | 第29-61页 |
| ·翅膀量纲说明、原始尺寸和材料属性 | 第29-30页 |
| ·主从脉分布图 | 第30-33页 |
| ·蜻蜒翅膀结构脉尺寸和分布合理性分析 | 第33-39页 |
| ·模型一计算(平面模型) | 第33-34页 |
| ·模型二计算(空间立体模型Ⅱ) | 第34-36页 |
| ·模型三计算(平面模型) | 第36-37页 |
| ·模型四计算(空间模型Ⅱ) | 第37-39页 |
| ·平面翅膀结构和同体积平板抗弯变形比较 | 第39页 |
| ·翅痣的作用——减振作用初探 | 第39-47页 |
| ·翅痣减振作用模拟 | 第39-44页 |
| ·附加质量(翅痣)从前缘到后缘移动对自振频率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| ·平面无关节蜻蜒翅膀模型的前6阶振型图 | 第46-47页 |
| ·翅膜的作用 | 第47-52页 |
| ·模型介绍 | 第47-48页 |
| ·平面有膜无膜模型计算结果比较 | 第48-49页 |
| ·立体有膜无膜模型Ⅰ计算结果比较 | 第49-50页 |
| ·立体有膜无膜模型Ⅱ计算结果比较 | 第50-52页 |
| ·基本四边形网格和六边形网格性能比较 | 第52-60页 |
| ·基本网格类型 | 第52页 |
| ·悬臂四、六边形平面网格结构变形比较 | 第52-53页 |
| ·起皱对第一类悬臂四边形网格的影响研究 | 第53-55页 |
| ·起皱对第二类悬臂四边形网格的影响研究 | 第55-57页 |
| ·起拱对悬臂六边形网格的影响研究 | 第57-58页 |
| ·膜对三种基本网格结构的作用研究 | 第58-59页 |
| ·四六边形所围的面积比较 | 第59-6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| 第四章 新型空间结构的仿生设计 | 第61-85页 |
| ·基本思路介绍 | 第61页 |
| ·材料选用 | 第61-63页 |
| ·复合材料的特性介绍 | 第61-63页 |
| ·仿生结构Ⅰ | 第63-65页 |
| ·设计原理 | 第63-64页 |
| ·杆件和截面设计 | 第64-65页 |
| ·仿生结构Ⅱ | 第65-68页 |
| ·仿生结构Ⅲ | 第68-70页 |
| ·三种仿生仿生结构的模态分析 | 第70-75页 |
| ·基本理论介绍 | 第70页 |
| ·三种仿生结构的自振频率及施加附加质量后的频率变化 | 第70-75页 |
| ·三种仿生结构的弹性屈曲分析 | 第75-77页 |
| ·三种仿生结构的非线性大位移静态分析 | 第77-79页 |
| ·对于新型仿生结构的空间可开展设计 | 第79-84页 |
| ·第一种可开展结构 | 第79-82页 |
| ·第二种可开展结构 | 第82-8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|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5-88页 |
| ·本文工作的总结 | 第85页 |
| ·本文工作的不足之处 | 第85-86页 |
| ·本文的工作展望 | 第86-88页 |
| 附录Ⅰ | 第88-90页 |
| 附录Ⅱ | 第90-9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4-97页 |
| 致谢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