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
| 引言 | 第1页 |
| 一、监护的含义、法律特征和性质 | 第8-21页 |
| (一) 法学语境的监护在中国的植入和诠释 | 第8-11页 |
| (二) 监护的法律特征 | 第11-15页 |
| (三) 监护的性质 | 第15-21页 |
| 1、监护权说 | 第16页 |
| 2、监护人权利义务一体说 | 第16-17页 |
| 3、社会职务说 | 第17-18页 |
| 4、事务管理说 | 第18-20页 |
| 5、监护人职责说 | 第20-21页 |
| 二、中国未成年人监护立法的评价 | 第21-39页 |
| (一) 历史发展之梗概 | 第21-26页 |
| (二) 现行制度之内容 | 第26-33页 |
| 1、未成年人的“法定监护” | 第26-29页 |
| 2、未成年人的“指定监护” | 第29-31页 |
| 3、监护的变更 | 第31-32页 |
| 4、监护人的民事责任 | 第32-33页 |
| (三) 现行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之缺失 | 第33-39页 |
| 1、指导思想带有厚重的历史局限性 | 第34-35页 |
| 2、表现出“宜粗不宜细”的立法技术通病 | 第35页 |
| 3、规范内容疏漏诸多 | 第35-37页 |
| 4、监护制度的缺陷造成的现实危害 | 第37-39页 |
| 三、完善中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之建议 | 第39-44页 |
| (一) 未成年人监护立法应遵循六个规律 | 第39-40页 |
| 1、未成年人从出生到成年的人生成长规律 | 第39页 |
| 2、现代民法确认和调整的民事活动规律 | 第39页 |
| 3、未成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可能遭遇的生活状态规律 | 第39页 |
| 4、监护本身的内涵规律 | 第39页 |
| 5、社会发展水平规律 | 第39-40页 |
| 6、监护制度的发展规律 | 第40页 |
| (二) 未成年人监护立法应坚持五项基本原则 | 第40-42页 |
| 1、未成年人最大利益原则 | 第40页 |
| 2、父母、近亲属和国家三位一体的职责原则 | 第40-41页 |
| 3、男女平等和父母共同监护原则 | 第41页 |
| 4、家庭自治与国家公权全程干预、监督原则 | 第41-42页 |
| 5、积极的社会救助原则 | 第42页 |
| (三) 未成年人监护立法应把握好五个关系 | 第42-44页 |
| 1、在立法的技术定位上,把握粗疏与细密的关系 | 第42页 |
| 2、在立法的价值定位上,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| 第42页 |
| 3、在立法的文化定位上,把握传统与继受的关系 | 第42-43页 |
| 4、在立法的导向定位上,把握现实与前瞻的关系 | 第43页 |
| 5、在立法的内容定位上,把握人身与财产的关系 | 第43-44页 |
| 结语 | 第44-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