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5-9页 |
| 1 绪论 | 第9-23页 |
| ·引言 | 第9-10页 |
| ·镁及其合金的基本知识 | 第10-12页 |
| ·镁矿资源 | 第10-11页 |
| ·镁的特点 | 第11-12页 |
| ·镁合金的应用前景 | 第12-18页 |
| ·镁合金在交通工具上的应用 | 第12-14页 |
| ·镁合金在电子产业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| 第14-16页 |
| ·镁合金在国防及航空航天中的应用及前景 | 第16-17页 |
| ·镁合金在手持工具上的应用 | 第17-18页 |
| ·镁合金在其它产品上的应用 | 第18页 |
| ·镁合金生产应用中的技术难题 | 第18-19页 |
| ·镁合金的熔化浇注技术 | 第18页 |
| ·镁合金的特色加工技术 | 第18页 |
| ·机加工过程中的防火与安全问题 | 第18-19页 |
| ·使用过程中表面化学腐蚀及装配导致的电化学腐蚀问题 | 第19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、技术路线 | 第19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| ·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9页 |
| 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| 第19-23页 |
| ·熔化技术及浇铸技术 | 第19-21页 |
| ·熔化炉 | 第21-23页 |
| 2 镁在高温下的氧化燃烧机理 | 第23-34页 |
| ·镁高温下与氧的反应 | 第23-32页 |
| ·镁高温氧化热力学与动力学 | 第23-28页 |
| ·镁在高温下的的蒸发(挥发)倾向 | 第28页 |
| ·氧化镁膜的结构特点 | 第28-31页 |
| ·小结 | 第31页 |
| ·镁高温氧化机理的研究 | 第31-32页 |
| ·镁高温下与空气中其它介质的反应 | 第32-33页 |
| ·镁和水的作用 | 第32-33页 |
| ·镁与氮气的作用 | 第33页 |
| ·本章结语 | 第33-34页 |
| 3 炉子的热平衡 | 第34-47页 |
| ·热量传输的基本概念 | 第34-36页 |
| ·温度场 | 第34-35页 |
| ·温度梯度 | 第35-36页 |
| ·热流密度、热流量 | 第36页 |
| ·热阻 | 第36页 |
| ·稳定态传导传热 | 第36-38页 |
| ·平壁导热 | 第36-37页 |
| ·圆筒壁导热 | 第37-38页 |
| ·对流给热 | 第38-43页 |
| ·对流给热量的一般计算式 | 第38-39页 |
| ·在无限空间中的自然对流给热 | 第39页 |
| ·在有限空间中的自然对流给热 | 第39-40页 |
| ·在管道中的强制紊流时的给热 | 第40-41页 |
| ·流体在管道中层流流动及过渡状态时的给热 | 第41-42页 |
| ·金属融体的给热 | 第42页 |
| ·流体横向流过单管及管群时的给热 | 第42-43页 |
| ·流体沿平板流动时的对流给热 | 第43页 |
| ·辐射传热 | 第43-46页 |
| ·物体的热辐射 | 第43-44页 |
| ·封闭体系内固体表面间的辐射热交换 | 第44-45页 |
| ·气体或火焰对固体表面的辐射热交换 | 第45页 |
| ·平均温度和平均辐射温差 | 第45页 |
| ·辐射给热系数 | 第45-46页 |
| ·炉子热平衡计算 | 第46页 |
| ·本章结语 | 第46-47页 |
| 4 新型气体保护镁合金熔化浇注技术及装备研究开发 | 第47-67页 |
| ·镁合金熔体气体保护技术及设备设计 | 第48-55页 |
| ·现有保护气体的阻燃机理 | 第48-51页 |
| ·在线生成保护气体成分的选择 | 第51-52页 |
| ·保护气体在线生成技术研究开发 | 第52-53页 |
| ·保护气体在线生成装备设计 | 第53页 |
| ·多元混合保护气体在线发生装置及其主要参数 | 第53-54页 |
| ·多元保护气体在线发生装置使用效果 | 第54-55页 |
| ·镁合金的安全熔化技术及设备设计 | 第55-61页 |
| ·熔化率的确定 | 第55-56页 |
| ·熔炉的最大功率 | 第56-57页 |
| ·熔体温度控制 | 第57-58页 |
| ·熔体质量控制 | 第58-59页 |
| ·熔炉安全结构设计 | 第59-61页 |
| ·镁合金熔体的定量、定位浇注技术及设备的研究开发 | 第61-64页 |
| ·镁合金熔体定量浇注技术 | 第61-63页 |
| ·浇注三维定位 | 第63-64页 |
| ·镁合金熔化浇注装备的应用 | 第64-65页 |
| ·与国外熔化浇注装备的比较 | 第65-66页 |
| ·功能及特征比较 | 第65页 |
| ·主要技术参数的比较 | 第65-66页 |
| ·结论 | 第66-67页 |
| 5 结论及展望 | 第67-69页 |
| ·结论 | 第67-68页 |
| ·展望 | 第68-69页 |
| 致谢 | 第69-7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0-73页 |
| 附录 | 第73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