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绪论 | 第1-25页 |
1.1 现代冲压模具的特点 | 第9-10页 |
1.2 CAD/CAM在冲压模具中的应用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4页 |
1.2.1 冲模的传统设计方法及其不足 | 第10-11页 |
1.2.2 国内外冲模CAD/CAM技术的发展 | 第11-14页 |
1.2.2.1 国外冲模CAD/CAM技术发展概况 | 第12-13页 |
1.2.2.2 国内冲模CAD/CAM技术概况 | 第13-14页 |
1.3 WEDM在冲模制造中的应用 | 第14-17页 |
1.4 WEDM自动编程技术的进展 | 第17-23页 |
1.4.1 自动编程系统的发展 | 第18-20页 |
1.4.1.1 语言式自动编程系统 | 第18-19页 |
1.4.1.2 问答式自动编程系统 | 第19页 |
1.4.1.3 图形交互式自动编程系统 | 第19-20页 |
1.4.2 研制自动编程系统中的几个问题 | 第20-21页 |
1.4.2.1 零件图形的输入 | 第20页 |
1.4.2.2 列表曲线的拟合 | 第20页 |
1.4.2.3 非圆曲线的拟合 | 第20页 |
1.4.2.4 三维物体的加工 | 第20-21页 |
1.4.3 WEDM自动编程的发展趋势 | 第21页 |
1.4.4 我国线切割自动编程系统存在的问题 | 第21-23页 |
1.5 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| 第23-25页 |
1.5.1 选题意义 | 第23页 |
1.5.2 研究内容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开发环境概述 | 第25-34页 |
2.1 AutoCAD开发平台简介 | 第25-26页 |
2.2 Visual LISP和AutoLISP | 第26-29页 |
2.2.1 AutoLISP简介 | 第26页 |
2.2.2 VisualLISP简介 | 第26-28页 |
2.2.2.1 面向对象的编程方式 | 第27页 |
2.2.2.2 功能强大的集成开发环境 | 第27-28页 |
2.2.3 DCL对话框控制语言 | 第28-29页 |
2.3 AutoCAD的数据库 | 第29-32页 |
2.3.1 AutoCAD图形数据库的组成 | 第29-31页 |
2.3.2 AutoCAD数据库的操作 | 第31-32页 |
2.3.3 AutoCAD的数据库版本 | 第32页 |
2.4 小结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| 第34-52页 |
3.1 系统开发的思想 | 第34-40页 |
3.1.1 功能划分 | 第35-36页 |
3.1.2 功能到结构的映射 | 第36-37页 |
3.1.3 结构部件或零件之间的关系 | 第37-38页 |
3.1.4 系统设计思想的提出 | 第38-40页 |
3.2 五金零件在冲模结构中的表达 | 第40-42页 |
3.3 系统的组成结构 | 第42-44页 |
3.4 模具设计中的数据处理 | 第44-49页 |
3.4.1 数表数据的管理与应用 | 第44页 |
3.4.2 函数曲线的处理 | 第44-49页 |
3.4.3 用文件系统关联数据 | 第49页 |
3.5 本系统的数据管理 | 第49-51页 |
3.5.1 静态数据的管理 | 第49-50页 |
3.5.2 动态数据的管理 | 第50-51页 |
3.5.2.1 属性格式的非图形数据结构 | 第50页 |
3.5.2.2 扩展的对象数据库 | 第50页 |
3.5.2.3 图形字典 | 第50-51页 |
3.6 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四章 冲模架构设定及标准件库的开发 | 第52-69页 |
4.1 冲模架构设定 | 第52-58页 |
4.1.1 数据的规划和存储 | 第52-56页 |
4.1.1.1 冲模结构的存储 | 第52-54页 |
4.1.1.2 模板属性数据的存储 | 第54页 |
4.1.1.3 图层的生成 | 第54-56页 |
4.1.2 系统初始化处理 | 第56-58页 |
4.2 标准件库的开发 | 第58-68页 |
4.2.1 模板类标准件库 | 第59-63页 |
4.2.2.1 数据文件的组织形式 | 第59-60页 |
4.2.2.2 程序与数据的链接 | 第60-63页 |
4.2.2 五金标准件库的开发 | 第63-68页 |
4.2.2.1 零部件/模板关系 | 第64-65页 |
4.2.2.2 标准零件的绘制 | 第65-67页 |
4.2.2.3 分立零件图的链接 | 第67-68页 |
4.4 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五章 WEDM-HS自动编程系统 | 第69-108页 |
5.1 图形预处理 | 第69-72页 |
5.1.1 线切割图形的分离 | 第70页 |
5.1.2 分散块(Block)图元 | 第70-71页 |
5.1.3 生成零件(型孔)轮廓 | 第71-72页 |
5.2 线切割前处理 | 第72-90页 |
5.2.1 线割路径(WirePath)基本参数之设定 | 第72-90页 |
5.2.1.1 引入线长 | 第72-73页 |
5.2.1.2 切割方向 | 第73-83页 |
5.2.1.3 路径状态 | 第83-87页 |
5.2.1.3.1 刀位点轨迹的计算 | 第85-87页 |
5.2.1.4 圆孔处理设定与显示控制 | 第87-89页 |
5.2.1.5 基本设定条件之存储 | 第89-90页 |
5.3 线切割工艺设定 | 第90-101页 |
5.3.1 切入/切出方式确定 | 第91页 |
5.3.2 切断点距起割点长度设定 | 第91-92页 |
5.3.3 切入切出的程序处理 | 第92-98页 |
5.3.4 多次切割之设定 | 第98-101页 |
5.3.4.1 偏移量f的确定 | 第99页 |
5.3.4.2 多次切割时预留量设定 | 第99-101页 |
5.4 线切割后处理 | 第101-107页 |
5.4.1 3B代码的生成 | 第101-104页 |
5.4.1.1 3B指令格式 | 第101页 |
5.4.1.2 3B指令的生成 | 第101-104页 |
5.4.2 ISO代码的生成 | 第104-105页 |
5.4.3 示例 | 第105-107页 |
5.5 小结 | 第107-108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108-10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9-114页 |
感谢 | 第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