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绪论 | 第1-17页 |
·废水的来源 | 第8-9页 |
·废水生物处理功能、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| 第9-10页 |
·废水生物处理的功能 | 第9-10页 |
·废水生物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0页 |
·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| 第10-12页 |
·生物流化床工艺 | 第12-15页 |
·流态化技术原理 | 第12-13页 |
·生物流化床技术 | 第13-15页 |
·国内外生物流化床技术发展现状 | 第13-14页 |
·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的分类及发展方向 | 第14-15页 |
·三相生物流化床的特点 | 第15页 |
·课题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水处理中的传质理论 | 第17-33页 |
·经典的传质理论与讨论 | 第17-29页 |
·均相、非均相反应与传质 | 第17-18页 |
·传质与扩散类型 | 第18-19页 |
·分子扩散 | 第19-20页 |
·流体动量传递的湍流理论与边界层理论 | 第20-23页 |
·湍流的形成 | 第20-21页 |
·湍流的特征 | 第21页 |
·涡体机理与局部各向同性湍流 | 第21-22页 |
·边界层理论 | 第22-23页 |
·随流扩散与湍动扩散 | 第23-24页 |
·涡流扩散 | 第24-25页 |
·对流扩散 | 第25-29页 |
·传质边界层 | 第26-27页 |
·湍流传质模型 | 第27-29页 |
·三相轻质生物陶粒流化床内传质—反应过程分析与讨论 | 第29-33页 |
·三相轻质生物陶粒流化床内传质过程的描述 | 第29-31页 |
·三相轻质生物陶粒流化床工艺强化传质思维的形成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实验室模拟试验 | 第33-38页 |
·试验机理 | 第33页 |
·试验装置 | 第33-34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34-36页 |
·废水来源 | 第34-35页 |
·活性污泥来源 | 第35页 |
·载体填料 | 第35-36页 |
·检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| 第36-37页 |
·试验过程设计 | 第37-38页 |
第四章 运行过程与数据分析 | 第38-60页 |
·生物膜培养驯化阶段 | 第38-42页 |
·试验启动 | 第38页 |
·启动过程的生态学解释 | 第38-39页 |
·启动过程研究的工程意义 | 第39页 |
·试验数据及分析 | 第39-42页 |
·COD 浓度的变化 | 第39-40页 |
·NH4-N 浓度的变化 | 第40-41页 |
·生物相的观察 | 第41-42页 |
·本段试验小结 | 第42页 |
·最佳运行参数选择阶段 | 第42-47页 |
·试验条件及步骤 | 第42-43页 |
·最佳曝气量确定 | 第43-44页 |
·运行阶段出现的问题 | 第44页 |
·最佳水力停留时间的确定 | 第44-46页 |
·最佳气水比的确定 | 第46页 |
·本段小结 | 第46-47页 |
·变负荷运行试验(容积负荷) | 第47-51页 |
·容积负荷与COD 去除率的关系 | 第47-49页 |
·反应器抗冲击负荷能力的考察 | 第49-50页 |
·容积负荷为 27.29~32.31kgCOD/m~3·d 时 NH_4-N 的去除 | 第50-51页 |
·本段小结 | 第51页 |
·稳定运行阶段 | 第51-56页 |
·生物浓度测定 | 第51-52页 |
·耗氧速率(OUR)和比耗氧速率(SOUR)的测定 | 第52-54页 |
·试验介绍 | 第52-53页 |
·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3-54页 |
·总氮容积负荷和去除率的关系 | 第54-55页 |
·本段小结 | 第55-56页 |
·试验系统高效性能的理论解释 | 第56-57页 |
·经济效益分析 | 第57-60页 |
·基建费用分析 | 第57-59页 |
·效益分析 | 第59-60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60-62页 |
·结论 | 第60-61页 |
·建议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摘要 | 第66-68页 |
ABSTRACT | 第68-71页 |
导师简介 | 第7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