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前言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“虚新闻”和“假新闻”的产生、发展及分类 | 第9-22页 |
第一节 从“捏造小钞”到“策划新闻”——中国新闻史上典型的虚假新闻案例 | 第9-12页 |
1、“捏造小钞”与报纸侵权案件—清代虚假新闻 | 第9-10页 |
2、新闻界被政府利用—20世纪初的虚假新闻事件 | 第10页 |
3、新闻界反“客里空”运动—20世纪中叶政府、宣传与新闻的关系 | 第10-11页 |
4、策划新闻—20世纪末催生新类型的虚假新闻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实践的发展促使理论界的重视——建国以来对虚假新闻分类研究回顾 | 第12-14页 |
1、20世纪80年代提出新闻失实论 | 第12-13页 |
2、20世纪90年代提出假新闻论 | 第13-14页 |
第三节 虚假新闻按照“虚”和“假”分为“虚新闻”和“假新闻” | 第14-22页 |
1、“虚新闻”及其构成要素 | 第16-17页 |
2、“假新闻”及其构成要素 | 第17-22页 |
第二章 “虚新闻”、“假新闻”的特点和成因分析 | 第22-32页 |
第一节 “虚新闻”的特点 | 第22-24页 |
第二节 “虚新闻”的成因分析 | 第24-27页 |
1、记者采访作风不踏实造成“虚新闻” | 第24-25页 |
2、合理想象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3、新闻竞争的加剧与“虚新闻”的博弈 | 第26-27页 |
第三节 “假新闻”的特点 | 第27-28页 |
第四节 “假新闻”的成因分析 | 第28-32页 |
1、网络采访的兴起为记者采访的真实性带来挑战 | 第28-29页 |
2、媒体参与策划和设计新闻事件 | 第29-30页 |
3、受众中心媒体市场的形成 | 第30页 |
4、部分新闻记者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制造传播“虚新闻”和“假新闻”的法律责任 | 第32-46页 |
第一节 “虚新闻”和“假新闻”法律责任产生的原因 | 第32-36页 |
1、制造传播“虚新闻”和“假新闻”的违法行为的构成 | 第33-35页 |
2、制造传播“虚新闻”和“假新闻”的违约行为 | 第35-36页 |
第二节 “虚新闻”和“假新闻”的共同归责原则 | 第36-37页 |
第三节 制造传播“虚新闻”和“假新闻”法律责任的免责 | 第37-40页 |
1、不诉免责 | 第38-39页 |
2、补救免责 | 第39页 |
3、协议免责 | 第39-40页 |
第三节 制造传播“虚新闻”和“假新闻”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分类和法律制裁 | 第40-46页 |
1、民事责任和民事制裁 | 第40-42页 |
2、行政责任和行政制裁 | 第42-43页 |
3、刑事责任和刑事制裁 | 第43-44页 |
4、“虚新闻”和“假新闻”法律责任的轻微与显著 | 第44-46页 |
第四章 “虚新闻”和“假新闻”的预防与对策分析 | 第46-51页 |
第一节 加强执法力度是遏制“虚新闻”和“假新闻”产生的刚性要求 | 第46-47页 |
第二节 加强媒体与记者的自律意识是遏制“虚新闻”和“假新闻”的内在要求 | 第47-49页 |
第三节 社会监督机制的完善是遏制“虚新闻”和“假新闻”的外在要求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后记 | 第53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