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绪论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金融衍生品概述 | 第12-16页 |
一、金融衍生品的概念与特征 | 第12-13页 |
二、金融衍生品的法律性质探析 | 第13-16页 |
(一)金融衍生品交易法律关系的主体 | 第13页 |
(二)金融衍生品交易法律关系的客体 | 第13-14页 |
(三)金融衍生品交易法律关系内容——合同关系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概述 | 第16-22页 |
一、金融衍生品交易场内与场外市场的区别 | 第16-17页 |
(一)合约标准化程度不同 | 第16页 |
(二)交易方式与风险的差异 | 第16-17页 |
(三)信息披露与获得程度的差别 | 第17页 |
二、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原因 | 第17-19页 |
(一)场外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| 第17-18页 |
(二)场外市场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分析 | 第18-19页 |
三、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风险 | 第19-22页 |
(一)市场风险 | 第19-20页 |
(二)信用风险 | 第20页 |
(三)流动性风险 | 第20-21页 |
(四)操作风险 | 第21页 |
(五)法律风险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| 第22-32页 |
一、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制度发展与现状 | 第22-24页 |
(一)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历程 | 第22-23页 |
(二)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体系 | 第23-24页 |
二、 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4-29页 |
(一)基础金融市场与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的缺陷 | 第24-25页 |
(二)监管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| 第25-26页 |
(三)市场参与者的内控制度薄弱 | 第26-27页 |
(四)信用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与权力滥用 | 第27-28页 |
(五)法律规范体系的缺陷 | 第28-29页 |
三、完善场外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| 第29-32页 |
(一)对场外市场监管态度之论争 | 第29-30页 |
(二)我国完善场外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| 第30-32页 |
第四章 场外市场监管之国际经验借鉴 | 第32-52页 |
一、主要发达国家场外市场的监管体制及法律制度 | 第32-37页 |
(一)美国对场外市场的监管体制 | 第32-35页 |
(二)英国对场外市场的统一监管 | 第35-36页 |
(三)对英美场外市场监管体制的评价 | 第36-37页 |
二、国际金融组织关于场外市场监管的安排与建议 | 第37-41页 |
(一)巴塞尔委员会对场外风险控制的建议 | 第37-39页 |
(二)国际清算银行的监管安排 | 第39-41页 |
第五章 我国场外市场监管法律制度之构建与完善 | 第41页 |
一、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框架之构建 | 第41-44页 |
(一)政府监管理念与模式的完善 | 第41-44页 |
(二)行业协会自律监管之培育 | 第44页 |
二、以风险监管为核心的监管法律制度完善 | 第44-52页 |
(一)降低市场风险与流动性风险 | 第44-46页 |
(二)减少信用违约风险 | 第46-50页 |
(三)加强内控以规避操作风险 | 第50-51页 |
(四)完善法律体系与相关制度 | 第51-52页 |
三、金融全球化下加强国际监管合作 | 第52-53页 |
结语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