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9页 |
缩略语表 | 第9-10页 |
摘要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8页 |
第一部分 植物根系发生发育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9页 |
引言 | 第12页 |
1.植物根系的形态结构和发生发育过程 | 第12-14页 |
2.植物激素对根系发生发育的作用 | 第14-17页 |
3.植物根系发生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| 第17-19页 |
第二部分 图位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 | 第19-23页 |
1 图位克隆一般方法和步骤 | 第19-21页 |
2 图位克隆技术的新发展 | 第21-23页 |
第三部分 植物LBD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 | 第23-28页 |
1 拟南芥LBD基因家族 | 第23-27页 |
2 水稻LBD基因家族 | 第27-28页 |
第二章 水稻不定根缺失突变体的筛选、表型和遗传分析 | 第28-3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8-30页 |
1.1 材料 | 第28页 |
1.2 方法 | 第28-30页 |
2 结果与讨论 | 第30-33页 |
2.1 水稻T-DNA插入突变体的筛选 | 第30-31页 |
2.2 arll(adventitious rootlessl)的表型分析 | 第31-32页 |
2.3 激素分析 | 第32-33页 |
2.4 水稻不定根缺失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| 第33页 |
小结: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基因定位 | 第34-4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4-39页 |
1.1 材料 | 第34页 |
1.2 方法 | 第34-39页 |
2.结果与讨论 | 第39-43页 |
2.1 F_2群体的创建 | 第39页 |
2.2 遗传图谱的建立 | 第39-40页 |
2.3 初步定位 | 第40-41页 |
2.4 粗细定位 | 第41-43页 |
小结: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候选基因分析与功能互补 | 第44-5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4-51页 |
1.1 材料 | 第44-45页 |
1.2 方法 | 第45-51页 |
2.结果与讨论 | 第51-55页 |
2.1 测序分析 | 第51-52页 |
2.2 候选基因 | 第52-53页 |
2.3 功能互补试验 | 第53-55页 |
小结: | 第55-56页 |
第五章 基因结构、表达与蛋白分析 | 第56-7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6-62页 |
1.1 材料 | 第56页 |
1.2 方法 | 第56-62页 |
1.2.1 基因结构分析 | 第56-59页 |
1.2.2 ARL1基因表达模式 | 第59页 |
1.2.3 ARL1蛋白分析 | 第59-62页 |
1.2.4 ARL1基因的同源分析 | 第62页 |
2 结果与讨论 | 第62-69页 |
2.1 基因结构分析 | 第62-64页 |
2.2 基因表达模式 | 第64页 |
2.3 ARL1蛋白分析 | 第64-67页 |
2.4 ARL1基因家族分析 | 第67-69页 |
小结: | 第69-70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0-72页 |
1 结论 | 第70页 |
2 展望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8页 |
Abstract | 第78-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