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9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一、 高校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| 第10-20页 |
(一) 素质与高校素质教育 | 第10-15页 |
1 素质的涵义及特征 | 第10-12页 |
2 当代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| 第12-14页 |
3 高校素质教育的特殊要求 | 第14-15页 |
(二) 心理素质与心理素质教育 | 第15-18页 |
1 心理的本质与心理素质的形成 | 第15-16页 |
2 心理素质的涵义及特征 | 第16-17页 |
3 心理素质教育及其对人才的作用 | 第17-18页 |
(三)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 | 第18-20页 |
1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| 第18-19页 |
2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| 第19-20页 |
二、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分析 | 第20-32页 |
(一)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在结构与要素 | 第20-24页 |
1 兴趣素质 | 第21页 |
2 动机素质 | 第21页 |
3 情感素质 | 第21-22页 |
4 意志素质 | 第22页 |
5 自我意识 | 第22页 |
6 人际关系 | 第22-23页 |
7 社会适应 | 第23页 |
8 竞争意识 | 第23-24页 |
9 开拓创新素质 | 第24页 |
(二)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调查分析 | 第24-32页 |
1 兴趣素质 | 第24-25页 |
2 动机素质 | 第25-26页 |
3 情感素质 | 第26-27页 |
4 意志素质 | 第27-28页 |
5 自我意识素质 | 第28-29页 |
6 人际关系素质 | 第29页 |
7 社会适应素质 | 第29-30页 |
8 竞争素质 | 第30-31页 |
9 开拓创新素质 | 第31-32页 |
三、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、评价指标体系与操作模式 | 第32-37页 |
(一)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 | 第32-33页 |
1 坚持“两结合”原则 | 第32页 |
2 注意“两为主”的原则 | 第32页 |
3 贯彻系统原则 | 第32-33页 |
(二)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 | 第33-34页 |
(三)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操作模式 | 第34-37页 |
1 营造教育氛围 | 第34-35页 |
2 确立教育内容和形式 | 第35-36页 |
3 实施巩固与发展措施 | 第36-37页 |
四、 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| 第37-44页 |
(一)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| 第37-38页 |
1 加强育人环境建设 | 第37页 |
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| 第37-38页 |
3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| 第38页 |
(二)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 | 第38-41页 |
1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机构和教学课程建设 | 第38-39页 |
2 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,建立心理档案 | 第39页 |
3 开展心理咨询服务,培训心理咨询师资 | 第39-40页 |
4 开展网络心理咨询,组织学生心理健康社团 | 第40-41页 |
(三) 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与提高 | 第41-44页 |
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价值观 | 第41-42页 |
2 积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| 第42页 |
3 帮助大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素质培养方法 | 第42-44页 |
五、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点:耐挫心理与创造心理素质的培养 | 第44-51页 |
(一) 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的培养 | 第44-47页 |
1 挫折教育与原因分析 | 第44-46页 |
2 提高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| 第46-47页 |
(二) 大学生创造心理素质的培养 | 第47-51页 |
1 创新素质的作用及心理要素 | 第47-48页 |
2 创造心理素质的内涵 | 第48-49页 |
3 创造心理素质的两个方面及培养 | 第49-51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51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