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群构”:整体化高校校园环境构成方法研究
| 摘要 | 第1-8页 | 
| Abstract | 第8-14页 | 
| 第1章 绪论 | 第14-18页 | 
| ·研究整体化高校校园设计方法的必要性和意义 | 第14-15页 | 
| ·本次论文的研究范围 | 第15页 | 
| ·本次论文的研究框架及基本研究方法 | 第15-18页 | 
| ·论文的研究框架 | 第15页 | 
| ·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 | 第15-18页 | 
| 第2章 当代高校校园发展现状及新特点 | 第18-22页 | 
| ·近年来高校发展中的新特点 | 第18-19页 | 
| ·高校校园环境的新特点 | 第19-20页 | 
| ·群构理论与高校校园环境新特点的关系 | 第20-21页 | 
| ·小结 | 第21-22页 | 
| 第3章 高校校园“群构”的理论研究 | 第22-37页 | 
| ·理论来源与综述 | 第22-27页 | 
| ·类型学理论 | 第22-23页 | 
| ·形态学理论 | 第23-25页 | 
| ·齐康的城市设计理论 | 第25-27页 | 
| ·整体化高校校园设计中“群构”的含义 | 第27-30页 | 
| ·群构的层次性 | 第28-29页 | 
| ·群构的延续性 | 第29-30页 | 
| ·群构的整体性 | 第30页 | 
| ·高校校园中群构的要素 | 第30-32页 | 
| ·高校校园中群构的构成模式 | 第32-34页 | 
| ·高校校园“群构”的设计原则和研究内容 | 第34-36页 | 
| ·高校校园“群构”的设计原则 | 第34页 | 
| ·高校校园“群构”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4-36页 | 
| ·小结 | 第36-37页 | 
| 第4章 高校校园“群构”的构成方法 | 第37-66页 | 
| ·环境系统 | 第37-42页 | 
| ·轴线与校园 | 第37-40页 | 
| ·空间与地势 | 第40-42页 | 
| ·空间系统 | 第42-50页 | 
| ·空间系统与校园“群构”的设计原则之间的关系: | 第42-43页 | 
| ·界面的复合化 | 第43-47页 | 
| ·廊道空间 | 第47-49页 | 
| ·庭院空间 | 第49-50页 | 
| ·交通系统 | 第50-53页 | 
| ·内部交通组织 | 第51-53页 | 
| ·外部交通 | 第53页 | 
| ·群体形式构成 | 第53-61页 | 
| ·整体性 | 第54-56页 | 
| ·变化 | 第56-58页 | 
| ·色彩与质感 | 第58-61页 | 
| ·行为与心理 | 第61-64页 | 
| ·活动与场所 | 第61-62页 | 
| ·教与学行为心理因素 | 第62-63页 | 
| ·行为与心理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 
| ·小结 | 第64-66页 | 
| 第5章 高校校园小组群“群构”的研究 | 第66-75页 | 
| ·传统与文脉 | 第66-69页 | 
| ·“群构”的设计原则和传统文脉的关系: | 第66页 | 
| ·同质复制 | 第66-68页 | 
| ·异质同构 | 第68-69页 | 
| ·形式延续与建筑个性 | 第69-71页 | 
| ·二者规模相似 | 第69-70页 | 
| ·规模不相同 | 第70-71页 | 
| ·绿化 | 第71-73页 | 
| ·功能性绿化 | 第72页 | 
| ·装饰性绿化 | 第72页 | 
| ·大面积草坪 | 第72-73页 | 
| ·水体 | 第73-74页 | 
| ·静水 | 第73-74页 | 
| ·动水 | 第74页 | 
| ·小结 | 第74-75页 | 
| 第6章 高校校园“群构”的实例分析 | 第75-88页 | 
| ·汕头大学 | 第75-78页 | 
| ·环境系统 | 第75-76页 | 
| ·空间系统 | 第76-77页 | 
| ·交通系统 | 第77页 | 
| ·形式构成 | 第77-78页 | 
| ·老校区的改扩建--湖南大学中心教学区 | 第78-82页 | 
| ·环境系统 | 第79-80页 | 
| ·空间系统 | 第80页 | 
| ·交通系统 | 第80-81页 | 
| ·建筑形式构成 | 第81-82页 | 
| ·新校区的组群建筑--中央美术学院新校区 | 第82-84页 | 
| ·环境系统 | 第82页 | 
| ·空间系统 | 第82-83页 | 
| ·交通系统 | 第83页 | 
| ·形式构成 | 第83-84页 | 
| ·深圳大学城西校区 | 第84-87页 | 
| ·清华大学园区 | 第84-85页 | 
| ·北京大学园区 | 第85-87页 | 
| ·小结 | 第87-88页 | 
| 第7章 “群构”设计方法的实践活动 | 第88-99页 | 
| ·前期工作 | 第89-90页 | 
| ·几个初步方案 | 第90-92页 | 
| ·中标方案分析 | 第92-95页 | 
| ·设计总结 | 第95-96页 | 
| ·小结 | 第96-99页 | 
| 结论 | 第99-102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102-106页 | 
| 致谢 | 第106-108页 | 
| 附录A(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) | 第10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