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1 综述:自然保护区及保护区社区共管研究进展 | 第5-16页 |
| ·自然保护区(Nature Reserve) | 第5-8页 |
| ·概念 | 第5-6页 |
| ·研究进展 | 第6-8页 |
| ·社区(Community) | 第8-10页 |
| ·概念 | 第8页 |
| ·自然保护区与周围社区的关系 | 第8-10页 |
| ·社区共管 | 第10-12页 |
| ·概念 | 第10页 |
| ·主要研究方法--参与式乡村评估 | 第10-11页 |
| ·步骤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内外开展社区共管的概况 | 第12-16页 |
| ·国外社区共管案例与经验 | 第12-14页 |
| ·我国自然保护区实施社区共管现状 | 第14-16页 |
| 2 研究目的和方法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16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| 3 自然保护区实施社区共管的理论基础 | 第17-23页 |
| ·区域经济理论 | 第17页 |
| ·生态经济学理论 | 第17-18页 |
| ·外部性(Externality)理论 | 第18-20页 |
| ·内涵 | 第18页 |
| ·分类 | 第18-19页 |
| ·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方法 | 第19页 |
| ·自然保护的外部性表现 | 第19-20页 |
| ·可持续发展(Sustainable Development)理论 | 第20-21页 |
| ·概念与内涵 | 第20页 |
| ·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| 第20-21页 |
| ·社会学理论 | 第21-23页 |
| 4 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研究 | 第23-42页 |
| ·自然概况 | 第23-24页 |
| ·社会经济状况 | 第24-25页 |
| ·管理体制与土地权属 | 第25页 |
| ·前期调查步骤 | 第25-27页 |
| ·组织与人员准备 | 第25-26页 |
| ·准备阶段PRA调查 | 第26-27页 |
| ·准备阶段调查分析与结果 | 第27-38页 |
| ·示范社区的确定 | 第27-30页 |
| ·社区居民心态调查结果 | 第30-35页 |
| ·社区存在的社会问题分析排序 | 第35-37页 |
| ·能源替代 | 第37-38页 |
| ·项目实施阶段建议 | 第38-41页 |
| ·加强自然保护区自身建设 | 第38-39页 |
| ·合理调控、培养社区自我发展能力 | 第39-41页 |
| ·完善共管委员会职能 | 第41页 |
| ·社区共管项目监测评价 | 第41-42页 |
| 5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热点问题讨论 | 第42-48页 |
| ·PRA方法的运用 | 第42-43页 |
| ·存在的技术问题 | 第42-43页 |
| ·解决对策 | 第43页 |
| ·能源替代的商业化运作 | 第43-45页 |
| ·必要性 | 第43-44页 |
| ·运作实例 | 第44-45页 |
| ·运作模式的构建 | 第45页 |
| ·社区共管机制 | 第45-48页 |
| ·特点 | 第45-46页 |
| ·构成 | 第46-48页 |
| 6 结论与展望 | 第48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| ABSTRACT | 第54-56页 |
| 致谢 | 第56-57页 |
| 附件 | 第57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