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坪盆地矿集区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成矿关系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前言 | 第8-10页 |
1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0-18页 |
·区域地层 | 第10-11页 |
·元古界地层 | 第10页 |
·古生界地层 | 第10页 |
·中生界地层 | 第10页 |
·新生界地层 | 第10-11页 |
·区域构造 | 第11-15页 |
·构造发展过程 | 第11-13页 |
·深大断裂系统及其特征 | 第13-14页 |
·澜沧江断裂带 | 第13页 |
·金沙江-哀牢山断裂带 | 第13页 |
·维西-乔后断裂带 | 第13页 |
·兰坪-思茅断裂带 | 第13-14页 |
·造山带及其特征 | 第14-15页 |
·区域地球物理场 | 第15-18页 |
2 矿集区基本特征 | 第18-22页 |
·矿集区概况 | 第18页 |
·矿床分布特征 | 第18-20页 |
·矿化主要特征 | 第20-22页 |
·铅-锌矿床 | 第20页 |
·银-铜-钴多金属矿床 | 第20-21页 |
·铜矿床 | 第21-22页 |
3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| 第22-42页 |
·岩浆活动与岩浆岩分布 | 第22-24页 |
·岩浆岩岩石学特征 | 第24-25页 |
·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| 第24-25页 |
·侵入岩岩石学特征 | 第25页 |
·岩浆岩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25-30页 |
·岩浆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30-33页 |
·微量元素丰度 | 第30-31页 |
·岩浆岩微量元素聚类分析 | 第30-31页 |
·岩浆岩微量元素特征 | 第31页 |
·岩浆岩系形成的构造环境 | 第31-33页 |
Ⅰ (Th/Hf)-(Ta/Hf)图解 | 第31-32页 |
Ⅱ Rb-(Yb+Ta)图解 | 第32-33页 |
·岩浆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33-42页 |
·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| 第33-38页 |
·盆地中部岩浆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33-34页 |
·盆地西部岩浆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34-37页 |
·盆地东部岩浆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37-38页 |
·岩浆岩系的成岩方式 | 第38-41页 |
·兰坪盆地西部、中部、东部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比较 | 第41-42页 |
4 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 | 第42-63页 |
·岩浆岩分布与成矿的关系 | 第42-43页 |
·岩浆岩分布 | 第42页 |
·矿床分布 | 第42-43页 |
·成岩时代与成矿的关系 | 第43-44页 |
·岩浆岩成岩时代 | 第43页 |
·矿床成矿时代 | 第43-44页 |
·岩浆岩组成与成矿的关系 | 第44-59页 |
·矿石组成与岩浆岩的关系 | 第44-52页 |
·矿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47-49页 |
Ⅰ 矿石微量元素聚类分析 | 第47-48页 |
Ⅱ 矿石微量元素特征 | 第48-49页 |
·矿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49-51页 |
·矿石组成与岩浆岩的关系 | 第51-52页 |
·矿石同位素组成与岩浆岩的关系 | 第52-59页 |
·碳、氧同位素组成与流体来源 | 第52页 |
·氢、氧同位素组成与流体来源 | 第52-54页 |
·铅同位素组成 | 第54-58页 |
·硫同位素组成 | 第58-59页 |
·He、Ne、Xe、Ar惰性气体同位素组成 | 第59页 |
·矿集区形成机理讨论 | 第59-63页 |
·矿物流体包裹体特征 | 第59-60页 |
·Pb、Zn、Cu迁移形式及富集机理讨论 | 第60-62页 |
·Pb、Zn、Cu的迁移形式 | 第60页 |
·Pb、Zn、Cu富集的地球化学机理 | 第60-62页 |
·Pb、Zn、Cu等金属成矿的地球化学模式 | 第62-63页 |
·建模依据 | 第62页 |
·Pb、Zn、Cu等金属成矿的地球化学过程 | 第62-63页 |
结论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