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5页 |
前言 | 第15-19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9-53页 |
第1章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控制 | 第19-33页 |
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| 第20-22页 |
·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和评价指标 | 第22-24页 |
·常用指标 | 第22-23页 |
·部分评价标准 | 第23-24页 |
·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技术 | 第24-33页 |
·控制水体中的营养盐 | 第24-26页 |
·除藻 | 第26-27页 |
·生物调控和生物修复 | 第27-29页 |
·生态工程和生态修复 | 第29-31页 |
·综合处理 | 第31-33页 |
第2章 污染水体的生物学修复 | 第33-44页 |
·生物学修复概况 | 第33页 |
·植物修复的研究进展 | 第33-39页 |
·植物修复的重要功能 | 第33-37页 |
·植物修复的工程应用 | 第37-39页 |
·微生物修复对污染水体的作用 | 第39-40页 |
·投菌法修复净化水产养殖水体 | 第39-40页 |
·固定化氮循环细菌 | 第40页 |
·EM制剂修复湖泊富营养化 | 第40页 |
·Clear-Flo系列菌剂修复湖泊富营养化 | 第40页 |
·国外生物学修复的应用工程实例 | 第40-44页 |
·日本坂川古崎净化场 | 第40-41页 |
·日本渡良濑蓄水池的人工湿地 | 第41-42页 |
·韩国良才川水质生物学修复设施 | 第42-44页 |
第3章 湖泊水生植被的恢复技术 | 第44-53页 |
·大型水生植物在湖泊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| 第44-46页 |
·初级生产功能 | 第44-45页 |
·环境生态功能 | 第45-46页 |
·湖泊中水生植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| 第46-48页 |
·环境因子对水生植被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·水生植被与环境的协同演替 | 第47-48页 |
·受损水体水生植被的修复 | 第48-53页 |
·水生植被恢复的条件及其创建 | 第50-51页 |
·水生植被的恢复 | 第51-53页 |
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| 第53-123页 |
第4章 莫干湖富营养化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 | 第53-63页 |
·莫干湖及其水体污染状况 | 第53-54页 |
·莫干湖流域污染源调查结果 | 第54-57页 |
·流域基本情况 | 第55页 |
·流域污染源的基本种类 | 第55-56页 |
·主要污染源的分布和污染物情况 | 第56-57页 |
·流域退化土-水生态系统的治理对策与建议 | 第57-59页 |
·人工复合生态系统--治理乡企(食品)工业污染 | 第57页 |
·物理生态工程--治理流域河道废水及生活污水 | 第57-58页 |
·生态浮岛群--净化湖湾河口及莫干湖引水口水质 | 第58页 |
·截污治理工程--治污与水土保持相结合 | 第58-59页 |
·退耕还林工程--改善生态环境 | 第59页 |
·治理结果 | 第59-61页 |
·措施 | 第59页 |
·治理效果 | 第59-61页 |
·讨论与结论 | 第61-63页 |
第5章 低温季节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 | 第63-73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63-64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63-64页 |
·试验材料和方法 | 第64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64-70页 |
·不同水生植物对污水系统中营养吸收的差异 | 第65-68页 |
·不同水生植物对污水净化的作用 | 第68-70页 |
·讨论 | 第70-71页 |
·结论 | 第71-73页 |
第6章 营养元素在土-水-植物系统中的转移及其对污染水体的影响 | 第73-84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73-75页 |
·土壤营养元素的测定 | 第74页 |
·植株营养的测定 | 第74-75页 |
·水体营养元素的测定 | 第7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75-82页 |
·水生植物修复前后底泥中元素含量的变化 | 第75-77页 |
·污水修复前后植物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 | 第77-80页 |
·植物修复对水中营养元素的影响 | 第80-82页 |
·讨论 | 第82-84页 |
第7章 水生植物控制湖泊底泥营养盐释放的效果与机理 | 第84-95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85-86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86-91页 |
·水生植物对底泥总氮释放的抑制效果 | 第86-87页 |
·水生植物对底泥中硝态氮释放的抑制作用 | 第87-89页 |
·水生植物对底泥中总磷释放的抑制作用 | 第89-91页 |
·水生植物对底泥中氨态氮释放的抑制作用 | 第91页 |
·讨论 | 第91-95页 |
·不同措施对底泥污染的修复效果 | 第91-92页 |
·水生植物和薄膜覆盖对底泥修复的机理探讨 | 第92-95页 |
第8章 建立水污染修复体系的相关技术研究--以狐尾藻为例 | 第95-103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95-96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96-101页 |
·不同修复技术对水体中营养元素的影响 | 第96-99页 |
·不同修复技术对水质净化的影响 | 第99-101页 |
·讨论 | 第101-103页 |
第9章 富营养化水体植物修复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| 第103-118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104-105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104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104-10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105-116页 |
·水体中N、P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 | 第105-108页 |
·水质的变化 | 第108-111页 |
·水生植物生长状况 | 第111-113页 |
·水生植物与浮游藻类的发生和消长及其相互作用 | 第113-115页 |
·水生植物的越冬和越夏状况 | 第115-116页 |
·讨论 | 第116-118页 |
第10章 讨论与展望 | 第118-12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3-135页 |
附录1: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135-136页 |
附录2: 部分水生植物的主要特性及其用途 | 第136-137页 |
附录3: 部分常见大型水生植物拉丁名称及其主要生态习性 | 第137-138页 |
致谢 | 第1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