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通物理热学教材知识点分析
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7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4页 |
一 教材及其知识点 | 第14-31页 |
(一) 概念的界定 | 第14页 |
1 教材 | 第14页 |
2 知识与知识点 | 第14页 |
(二) 从课程理论看教材与知识点 | 第14-19页 |
1 课程流派综述 | 第15-18页 |
2 课程教材与知识 | 第18-19页 |
(三) 热学教材知识点确定的影响因素 | 第19-31页 |
1 社会因素对热学教材知识确定的影响 | 第19-21页 |
2 学科因素对热学教材知识确定的影响 | 第21-24页 |
3 学生因素对热学教材知识确定的影响 | 第24-31页 |
二 热学教材知识点确定的原则 | 第31-43页 |
(一) 几本典型热学教材对热学知识点的取舍 | 第31-38页 |
1 总体比较与评价 | 第32-33页 |
2 细致比较 | 第33-38页 |
(1) 热学教材中的知识点更新 | 第33-34页 |
(2) 热学教材中的史料选择 | 第34-36页 |
(3) 热学教材知识点的纵横向联系 | 第36-38页 |
(二) 热学教材知识点的主要范围 | 第38-39页 |
(三) 热学教材知识点确定的若干原则 | 第39-43页 |
1 符合普通物理热学教育目标与任务的原则 | 第39-41页 |
2 反映热学学科精髓的原则 | 第41页 |
3 符合学生认知特征的原则 | 第41-42页 |
4 体现时代与社会要求的原则 | 第42-43页 |
三 热学教材知识点的形态分析 | 第43-55页 |
(一) 学科知识的两种形态 | 第43-50页 |
1 知识的学术形态 | 第43-44页 |
2 知识的教育形态 | 第44-49页 |
(1) 知识的教育形态 | 第44-46页 |
(2) 教育形态的内涵 | 第46-49页 |
3 教材知识应以教育形态为主 | 第49-50页 |
(二) 热学教材知识点的形态转换 | 第50-55页 |
四 热学教材知识结构 | 第55-70页 |
(一) 教材知识结构的内涵 | 第55-58页 |
1 对教材知识结构的几种不同看法 | 第55-57页 |
2 教材知识结构的具体内涵 | 第57-58页 |
(二) 影响热学教材知识结构建构的因素 | 第58-63页 |
(三) 热学教材知识结构的几种形式 | 第63-70页 |
1 以宏观方法微观方法及其理论为主线的结构形式 | 第63-65页 |
2 以平衡态理论与非平衡态理论为主线的结构形式 | 第65-66页 |
3 以对称性理论为基础的结构形式 | 第66-67页 |
4 以假设--理论--应用为线索的结构形式 | 第67-70页 |
结束语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