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临床研究 | 第9-17页 |
1 临床资料 | 第9-12页 |
1.1 诊断标准 | 第9页 |
1.2 纳入标准 | 第9-10页 |
1.3 排除标准 | 第10页 |
1.4 剔除标准 | 第10页 |
1.5 脱落标准 | 第10页 |
1.6 一般资料 | 第10-12页 |
2 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2.1 分组方法 | 第12页 |
2.2 心电图的操作方法 | 第12页 |
2.3 治疗方法 | 第12-13页 |
2.4 观察与测量 | 第13页 |
2.5 评定标准 | 第13-14页 |
2.6 注意事项 | 第14页 |
2.7 统计方法 | 第14页 |
3 研究结果 | 第14-17页 |
3.1 两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| 第14页 |
3.2 两组治疗前后Ⅱ、Ⅲ、avF导联ST段比较 | 第14-15页 |
3.3 两组治疗前后Ⅱ、Ⅲ、avF导联T波比较 | 第15页 |
3.4 两组治疗前后V_4、V_5、V_6导联ST段比较 | 第15页 |
3.5 两组治疗前后V_4、V_5、V_6导联T波比较 | 第15-16页 |
3.6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 | 第16-17页 |
讨论 | 第17-22页 |
1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心脏病的认识 | 第17-18页 |
1.1 病名源流 | 第17页 |
1.2 病因病机 | 第17页 |
1.3 中医治疗 | 第17-18页 |
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2.1 缺血性心脏病的定义 | 第18页 |
2.2 缺血性心脏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| 第18-19页 |
3 选穴依据 | 第19-20页 |
3.1 古医籍文献认识 | 第19页 |
3.2 现代医学研究 | 第19-20页 |
4 结果分析 | 第20页 |
5 机理探讨 | 第20-22页 |
5.1 从脏腑经络理论探讨 | 第20-21页 |
5.2 从现代医学角度探讨 | 第21-22页 |
结语 | 第22-2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3-25页 |
综述 | 第25-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9-33页 |
附录 | 第33-37页 |
致谢 | 第37-38页 |
附件 | 第38-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