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各种防治方法论文--生物防治论文

丽蝇蛹集金小蜂毒液性质及其寄生的生理学效应

致谢第1-6页
中文摘要第6-8页
英文摘要第8-11页
引言第11-16页
第一部分 文献综述第16-37页
 第一章 昆虫的免疫反应第17-24页
  1 昆虫免疫系统对非自身的识别第17-19页
  2 昆虫的细胞免疫反应第19-20页
   2.1 吞噬作用第19页
   2.2 成瘤作用第19-20页
   2.3 包囊反应第20页
  3 体液免疫反应第20-24页
   3.1 酚氧化酶在昆虫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第21-22页
   3.2 昆虫抗菌蛋白第22-24页
 第二章 寄生蜂免疫因子生理功能第24-37页
  1 PDV的生理功能第24-29页
   1.1 抑制血细胞免疫第24-25页
   1.2 抑制寄主生长第25-26页
   1.3 调控寄主发育第26-28页
   1.4 改变寄主营养水平第28-29页
   1.5 小结第29页
  2 畸形细胞的生理功能第29-31页
   2.1 抑制寄主免疫第30页
   2.2 畸形细胞的营养作用第30-31页
   2.3 小结第31页
  3 毒液的生理功能第31-34页
   3.1 抑制寄主血细胞免疫第32页
   3.2 调控寄主的生长发育第32-33页
   3.3 抑制寄主生殖系统的发育第33页
   3.4 调节寄主的内分泌第33-34页
   3.5 小结第34页
  4 卵巢蛋白第34-35页
  5 类病毒颗粒第35页
  6 各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第35-37页
第二部分 试验研究第37-61页
 第一章 丽蝇蛹集金小蜂超微结构的初步研究第37-44页
  1 材料与方法第37-38页
   1.1 供试昆虫第37页
   1.2 毒液器官的摘取第37页
   1.3 透射电镜观察第37-38页
  2 结果第38-39页
   2.1 两种蜂毒液器官的显微结构第38页
   2.2 丽蝇蛹集金小蜂毒腺及毒囊超微结构第38-39页
    2.2.1 肌肉层第38-39页
    2.2.2 分泌细胞第39页
  3 讨论第39-44页
 第二章 丽蝇蛹集金小蜂毒液成分的分析第44-51页
  1 材料与方法第44-47页
   1.1 供试昆虫第44页
   1.2 丽蝇蛹集金小蜂毒液的收集第44-45页
   1.3 电泳样品第45页
   1.4 毒液的双向电泳第45-46页
    1.4.1 IEF-PAGE第45页
    1.4.2 SDS-PAGE第45-46页
    1.4.3 蛋白质的染色(银染)第46页
   1.5 不同时间毒液含量的变化第46-47页
    1.5.1 标准曲线制作第46-47页
    1.5.2 毒液含量测定第47页
  2 结果第47-48页
   2.1 毒液双向电泳图谱第47-48页
   2.2 毒液浓度的变化第48页
  3 讨论第48-51页
 第三章 寄生对寄主血细胞组成及数量的影响第51-55页
  1 材料与方法第51-52页
   1.1 供试虫源第51页
   1.2 接蜂方法第51-52页
   1.3 血细胞的Giema染色第52页
   1.4 血细胞总数和各类型血细胞数的测定第52页
  2 结果第52-54页
   2.1 血细胞总数(Total hemocyte count, THC)的变化第52-53页
   2.2 寄生后细胞组成的变化第53-54页
  3 讨论第54-55页
 第四章 寄生后寄主体液的变化第55-61页
  1 材料与方法第55-56页
   1.1 供试虫源第55页
   1.2 接蜂方法第55页
   1.3 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第55页
   1.4 血淋巴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55-56页
   1.5 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第56页
    1.5.1 葡萄糖标准曲线制作第56页
    1.5.2 可溶性糖含量测定第56页
  2 结果第56-59页
   2.1 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组分的变化第56-58页
    2.1.1 血淋巴可溶性蛋白浓度的变化第56-57页
    2.1.2 血淋巴可溶性蛋白组分的变化第57-58页
   2.2 血淋巴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第58-59页
  3 讨论第59-61页
参考文献第61-69页

论文共6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电子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中小企业运营研究
下一篇:零成本扩张、网络化经营战略研究--丽江官房大酒店发展战略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