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泥脱硫剂净化低浓度硫化氢废气的试验研究
前言 | 第1-12页 |
·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0页 |
·研究的内容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30页 |
·硫化氢净化技术现状 | 第12-22页 |
·硫化氢气体的来源、性质及危害 | 第12-13页 |
·硫化氢废气净化技术 | 第13-22页 |
·小结 | 第22页 |
·氧化铝厂赤泥概况 | 第22-26页 |
·赤泥的产生 | 第23页 |
·赤泥的性质 | 第23-25页 |
·小结 | 第25-26页 |
·气-固相非催化反应理论基础 | 第26-30页 |
·气-固相非催化反应概述 | 第26页 |
·气-固相非催化反应的研究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气-固相非催化反应模型 | 第27-30页 |
第二章 赤泥脱硫剂的制备 | 第30-42页 |
·赤泥脱硫剂制备工艺 | 第30-33页 |
·赤泥原料的选择 | 第30-32页 |
·添加剂的选择 | 第32页 |
·制备工艺的确定 | 第32-33页 |
·实验装置及方法 | 第33-35页 |
·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35-40页 |
·造孔剂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·活性助剂的影响 | 第36页 |
·原料的最优配比 | 第36-37页 |
·润滑剂选择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·成型条件的影响 | 第38页 |
·焙烧温度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·焙烧时间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·赤泥脱硫剂性能指标的测试 | 第4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三章 赤泥脱硫剂净化低浓度H_2S废气 | 第42-50页 |
·实验装置及方法 | 第42-43页 |
·低浓度H_2S模拟气的制备 | 第42页 |
·脱硫实验装置及吸附脱硫数据的测定方法 | 第42-43页 |
·脱硫工艺条件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3-49页 |
·H_2S浓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·空间速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·温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| 第45页 |
·氧含量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·含水量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·赤泥脱硫剂粒径大小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·脱硫工艺条件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四章 脱硫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| 第50-62页 |
·赤泥脱硫剂脱硫过程的描述 | 第50-51页 |
·赤泥脱硫剂脱硫的极限精度 | 第51-53页 |
·赤泥脱硫剂脱硫过程的本征动力学 | 第53-57页 |
·过程的不可逆性 | 第53-54页 |
·过程的一级反应性 | 第54-55页 |
·过程进行的阶段性 | 第55-56页 |
·过程的自催化性 | 第56-57页 |
·宏观动力学研究 | 第57-61页 |
·模型假设 | 第57-58页 |
·外膜阻力消除条件下的核收缩模型 | 第58-60页 |
·模型的实验验证 | 第60-6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五章 赤泥脱硫剂的再生 | 第62-65页 |
·再生实验装置及方法 | 第62-63页 |
·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63-65页 |
·再生温度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·赤泥脱硫剂使用寿命 | 第64-65页 |
第六章 赤泥脱硫剂对黄磷尾气净化的工业应用 | 第65-72页 |
·黄磷生产工艺简介 | 第65-66页 |
·黄磷尾气的组成及用途 | 第66页 |
·黄磷尾气的组成 | 第66页 |
·黄磷尾气的用途 | 第66页 |
·赤泥脱硫剂对黄磷尾气的净化 | 第66-71页 |
·实验装置及方法 | 第67-68页 |
·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68-71页 |
·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| 第72-74页 |
·结论 | 第72-73页 |
·建议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0页 |
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