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8页 |
1 综述 | 第8-13页 |
1.1 木材生长轮微密度参数测量与自动判读分析国内外技术现状 | 第8-9页 |
1.2 木材生长轮微密度测定与自动判读意义 | 第9-10页 |
1.3 软件开发平台——Visual Basic概述 | 第10-13页 |
1.3.1 Visual Basic技术的发展 | 第10页 |
1.3.2 Visual Basic开发系统的特点 | 第10-11页 |
1.3.3 Visual Basic6.0具有的新特性 | 第11-13页 |
2 数据收集 | 第13-17页 |
2.1 试材选取及材性 | 第13-14页 |
2.2 对照实验方法 | 第14页 |
2.3 软X射线对于木材生长轮微密度的测定 | 第14-17页 |
3 软件开发设计 | 第17-22页 |
3.1 应用程序的基本结构 | 第17-18页 |
3.2 界面及菜单设计 | 第18页 |
3.3 类模块 | 第18-21页 |
3.3.1 Module3声明语句模块 | 第18-19页 |
3.3.2 Module1画坐标及画微密度曲线 | 第19-21页 |
3.4 数据显示 | 第21-22页 |
4 自动判定轮界和早晚材边界的方法 | 第22-33页 |
4.1 阈值法 | 第22-23页 |
4.2 梯度法 | 第23-25页 |
4.3 梯度差法 | 第25-27页 |
4.4 移动平均值法 | 第27-31页 |
4.5 去除伪年轮 | 第31-33页 |
5 数据运算及分析 | 第33-43页 |
5.1 早材平均密度与晚材平均密度及早晚材的宽度 | 第34-35页 |
5.2 生长轮平均密度 | 第35-36页 |
5.3 晚材率 | 第36页 |
5.4 极值密度 | 第36-38页 |
5.5 密度变差 | 第38页 |
5.6 密度标准差、变异系数 | 第38-39页 |
5.7 保存及退出 | 第39-41页 |
5.7.1 保存 | 第39-41页 |
5.7.2 退出 | 第41页 |
5.8 数据分析 | 第41-43页 |
5.8.1 红松数据分析 | 第42页 |
5.8.2 落叶松数据分析 | 第42页 |
5.8.3 鱼鳞云杉数据分析 | 第42-43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43-44页 |
6.1 结论 | 第43页 |
6.2 展望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76页 |
致谢 | 第76-46页 |
附录 | 第46-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