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一、 引言 | 第1-11页 | 
| 1.1 光全息技术的历史回顾 | 第6-7页 | 
| 1.2 离轴反射全息 | 第7-8页 | 
| 1.3 反射全息光学元件的特点及其应用 | 第8-9页 | 
| 1.4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| 第9-11页 | 
| 二、 离轴反射全息的理论设计和实验研究 | 第11-29页 | 
| 2.1 反射全息图的内部结构研究 | 第11-14页 | 
| 2.2 反射全息的均匀介质耦合波理论 | 第14-16页 | 
| 2.3 衍射效率、带宽与记录介质特性的关系 | 第16-23页 | 
| 2.3.1 布啦格条件下的衍射效率 | 第16-19页 | 
| 2.3.2 带宽与胶厚、折射率调制度及条纹取向的关系 | 第19-23页 | 
| 2.4 介质中波矢的相互关系 | 第23-26页 | 
| 2.5 参考光和物光的拍摄角度 | 第26-29页 | 
| 2.5.1 不考虑明胶膨胀时参物光的角度 | 第26-27页 | 
| 2.5.2 考虑明胶膨胀后的角度变化 | 第27-29页 | 
| 三、 二维真彩色反射全息显示 | 第29-35页 | 
| 3.1 彩色全息显示 | 第29-31页 | 
| 3.2 利用单波长激光记录的二维真彩色反射全息图 | 第31-34页 | 
| 3.3 实验结果 | 第34-35页 | 
| 四、 全息反射元件应用于彩色投影仪 | 第35-44页 | 
| 4.1 彩色投影仪 | 第35-39页 | 
| 4.1.1 单镜头液晶投影机 | 第35-36页 | 
| 4.1.2 光棱镜式单镜头光学系统 | 第36-37页 | 
| 4.1.3 液晶光阀加法混色光学系统 | 第37-38页 | 
| 4.1.4 DMD数字式投影仪 | 第38-39页 | 
| 4.1.5 反射全息元件代替投影仪中分光棱镜的可行性 | 第39页 | 
| 4.2 投影仪的光路设计 | 第39-41页 | 
| 4.3 全息反射元件的制作 | 第41-42页 | 
| 4.4 全息反射元件的衍射曲线 | 第42-43页 | 
| 4.5 实验结果 | 第43-44页 | 
| 五、 反射全息的色彩控制 | 第44-51页 | 
| 5.1 彩色的度量 | 第44-48页 | 
| 5.1.1 CIE-RGB记色制 | 第44-45页 | 
| 5.1.2 CIE-XYZ标准记色制 | 第45-46页 | 
| 5.1.3 物体的色度计算 | 第46-48页 | 
| 5.2 反射全息的色度控制 | 第48-49页 | 
| 5.2.1 二维真彩色反射全息图的色度控制 | 第48-49页 | 
| 5.2.2 投影图像彩色的实现与控制 | 第49页 | 
| 5.3 色饱和度、亮度和带宽的关系 | 第49-51页 | 
| 六、 结论 | 第51-52页 | 
| 七、 展望 | 第52-53页 | 
| 八、 致谢 | 第53-54页 | 
| 九、 参考文献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