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英文摘要 | 第7-9页 |
1 前言 | 第9-17页 |
1.1 中国蕨类植物研究概况 | 第9-12页 |
1.2 孢粉学研究历史及其发展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外蕨类植物孢子形态学的研究历史及发展 | 第13-15页 |
1.4 我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概况 | 第15-16页 |
1.5 本文的工作内容和目的 | 第16-17页 |
2 材料和方法 | 第17-19页 |
2.1 材料来源 | 第17页 |
2.2 扫描电镜材料制备及观察 | 第17页 |
2.3 透射电镜材料制备及观察 | 第17页 |
2.4 孢子形态的描述和术语 | 第17-18页 |
2.5 科属的排列和记述 | 第18-19页 |
3 水龙骨目孢子形态特征和术语 | 第19-23页 |
3.1 孢子的形态 | 第19-20页 |
3.2 孢子的大小 | 第20页 |
3.3 孢壁的结构 | 第20页 |
3.4 表面纹饰 | 第20-23页 |
4 中国真蕨目孢子形态特征 | 第23-141页 |
4.01 瘤足蕨科 | 第23-24页 |
4.02 里白科 | 第24-25页 |
4.03 莎草蕨科 | 第25-26页 |
4.04 海金沙科 | 第26-29页 |
4.05 膜蕨科 | 第29-32页 |
4.06 蚌壳蕨科 | 第32-33页 |
4.07 桫椤科 | 第33-36页 |
4.08 稀子蕨科 | 第36-37页 |
4.09 碗蕨科 | 第37-38页 |
4.10 鳞始蕨科 | 第38-39页 |
4.11 竹叶蕨科 | 第39-40页 |
4.12 姬蕨科 | 第40-41页 |
4.13 蕨科 | 第41-42页 |
4.14 凤尾蕨科 | 第42-45页 |
4.15 卤蕨科 | 第45-46页 |
4.16 光叶藤蕨科 | 第46-47页 |
4.17 中国蕨科 | 第47-55页 |
4.18 铁线蕨科 | 第55-56页 |
4.19 水蕨科 | 第56-57页 |
4.20 裸子蕨科 | 第57-60页 |
4.21 车前蕨科 | 第60-61页 |
4.22 书带蕨科 | 第61-63页 |
4.23 蹄盖蕨科 | 第63-80页 |
4.24 肿足蕨科 | 第80-81页 |
4.25 金星蕨科 | 第81-93页 |
4.26 铁角蕨科 | 第93-100页 |
4.27 睫毛蕨科 | 第100-101页 |
4.28 球子蕨科 | 第101-102页 |
4.29 乌毛蕨科 | 第102-104页 |
4.30 岩蕨科 | 第104-106页 |
4.31 球盖蕨科 | 第106-108页 |
4.32 鳞毛蕨科 | 第108-115页 |
4.33 叉蕨科 | 第115-118页 |
4.34 实蕨科 | 第118-119页 |
4.35 藤蕨科 | 第119-120页 |
4.36 舌蕨科 | 第120-121页 |
4.37 肾蕨科 | 第121-122页 |
4.38 条蕨科 | 第122-123页 |
4.39 骨碎补科 | 第123-124页 |
4.40 雨蕨科 | 第124-125页 |
4.41 双扇蕨科 | 第125-126页 |
4.42 燕尾蕨科 | 第126-127页 |
4.43 水龙骨科 | 第127-135页 |
4.44 槲蕨科 | 第135-137页 |
4.45 鹿角蕨科 | 第137-138页 |
4.46 禾叶蕨科 | 第138-140页 |
4.47 剑蕨科 | 第140-141页 |
5 中国水龙骨目孢子形态的主要类型及其演化 | 第141-151页 |
5.1 中国水龙骨目孢子形态类型 | 第141-148页 |
5.1.1 孢子为三裂缝 | 第141-144页 |
5.1.2 孢子为单裂缝 | 第144-148页 |
5.2 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特征的演化趋势 | 第148-149页 |
5.3 中国水龙骨目植物孢子类型的演化路线 | 第149-151页 |
6 中国真蕨目孢子形态与分类系统的关系 | 第151-157页 |
6.1 关于瘤足蕨科、里白科、莎草蕨科和海金沙科 | 第151页 |
6.2 关于凤尾蕨科、竹叶蕨科、中国蕨科、裸子蕨科、卤蕨科、铁线蕨科、水蕨科、蕨科和光叶藤蕨科 | 第151-152页 |
6.3 关于碗蕨科、鳞始蕨科、稀子蕨科和姬蕨科 | 第152页 |
6.4 关于桫椤科、棒壳蕨科和膜蕨科 | 第152-153页 |
6.5 关于书带蕨科、车前蕨科和睫毛蕨科 | 第153页 |
6.6 关于铁角蕨科、蹄盖蕨科、岩蕨科、球盖蕨科、乌毛蕨科、金星蕨科、肿足蕨科、鳞毛蕨科、球子蕨科和叉蕨科 | 第153-155页 |
6.7 关于骨碎补科、肾蕨科、雨蕨科和条蕨科 | 第155页 |
6.8 关于藤蕨科、实蕨科和舌蕨科 | 第155页 |
6.9 关于水龙骨科、槲蕨科、鹿角蕨科、禾叶蕨科和剑蕨科 | 第155-156页 |
6.10 关于双扇蕨科和燕尾蕨科 | 第156-157页 |
7 朝鲜介蕨孢壁的结构及其发育 | 第157-165页 |
7.1 材料和方法 | 第157-158页 |
7.2 结果与分析 | 第158-160页 |
7.3 讨论 | 第160-165页 |
图版Ⅰ-CXXⅢ | 第165-2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89-295页 |
后记 | 第295-298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2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