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22页 |
·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1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| 第11-13页 |
·传统雨水处置 | 第11-12页 |
·国际现状综述 | 第12页 |
·国内现状综述 | 第12-13页 |
·雨水回灌地下的必要性 | 第13-14页 |
·地下水减少的后果 | 第13-14页 |
·雨水回灌的益处 | 第14页 |
·屋面雨水排放系统 | 第14-16页 |
·重力雨水系统 | 第14-15页 |
·重力-压力流系统 | 第15页 |
·虹吸—压力流雨水系统 | 第15-16页 |
·国内外雨水利用介绍 | 第16-17页 |
·雨水利用原则及技术概要 | 第16页 |
·国外雨水利用介绍 | 第16-17页 |
·国内外雨水利用方案介绍 | 第17-20页 |
·雨水回收利用 | 第17-18页 |
·雨水渗透利用 | 第18-20页 |
·雨水利用存在的问题 | 第20页 |
·课题研究的内容 | 第20页 |
·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2 雨水排水系统适用条件及设计参数优化 | 第22-29页 |
·屋面雨水排水系统简述 | 第22-23页 |
·重力流排水系统 | 第22页 |
·压力流排水系统 | 第22页 |
·堰流斗系统 | 第22-23页 |
·雨水排水系统特征分析 | 第23-25页 |
·重力流排水系统 | 第23-24页 |
·压力流排水系统 | 第24-25页 |
·雨水排水系统适用条件分析 | 第25-26页 |
·屋面汇水面积条件 | 第25页 |
·技术条件 | 第25-26页 |
·雨水排水系统设计参数优化 | 第26-28页 |
·重现期是雨水排水系统设计的关键 | 第26页 |
·重力流雨水系统重现期 | 第26-27页 |
·压力流雨水系统重现期 | 第27-2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3 初期雨水弃流量的确定 | 第29-36页 |
·雨水利用系统的种类和构成 | 第29页 |
·雨水弃流的必要性 | 第29-31页 |
·雨水水质的影响因素 | 第30-31页 |
·雨水利用与水质 | 第31页 |
·初期雨水弃流量的确定 | 第31-33页 |
·雨水回收弃流量 | 第32-33页 |
·雨水入渗弃流量 | 第33页 |
·初期雨水弃流措施 | 第33-35页 |
·容积法弃流装置 | 第33-35页 |
·切换式弃流装置 | 第3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4 雨水处理构筑物设计及处理工艺选择 | 第36-42页 |
·城市雨水处理技术 | 第36页 |
·屋面雨水用途与水质要求 | 第36页 |
·雨水处理工艺 | 第36-40页 |
·常规雨水水质处理工艺 | 第37-40页 |
·雨水深度处理工艺 | 第40页 |
·雨水生物处理 | 第40-4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5 雨水利用规模的优化设计 | 第42-47页 |
·屋面雨水利用系统的优化设计 | 第42-43页 |
·优化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| 第42页 |
·优化设计的方法 | 第42-43页 |
·雨水利用构筑物优化设计 | 第43-46页 |
·优化目标及原理 | 第44页 |
·优化设计的具体步骤 | 第44-45页 |
·经济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6 雨水利用方案的评价 | 第47-56页 |
·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| 第47-48页 |
·层次分析的步骤 | 第48-54页 |
·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| 第48-49页 |
·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| 第49-52页 |
·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| 第52-54页 |
·AHP 判断矩阵权值计算 | 第54-55页 |
·常用的计算方法 | 第54-55页 |
·MATLAB 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时的应用 | 第5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7 应用实例分析 | 第56-67页 |
·项目简介 | 第56页 |
·湖水水质的保护措施 | 第56-59页 |
·雨水截流生物净化沟 | 第57-58页 |
·植物净化床 | 第58-59页 |
·人工湖水量平衡工程 | 第59-60页 |
·绿化浇洒用水量 | 第59页 |
·湖底渗水量 | 第59页 |
·湖面蒸发量 | 第59页 |
·降雨量 | 第59-60页 |
·补给水量 | 第60页 |
·人工湖水量平衡图 | 第60页 |
·二期工程 | 第60-66页 |
·经济规模的确定 | 第65页 |
·各构筑物设计 | 第65-6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8 结论与建议 | 第67-68页 |
·结论 | 第67页 |
·建议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附录 | 第72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