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3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0页 |
·论文研究的背景 | 第13-14页 |
·城市化进程加快,大城市边缘区城镇迅速发展使其成为研究热点 | 第13页 |
·新的发展背景下有必要对大城市边缘区城镇加以重视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的目的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的方法 | 第15页 |
·文献阅读法 | 第15页 |
·现场调研法 | 第15页 |
·实证性方法 | 第15页 |
·大城市边缘区城镇的相关概述 | 第15-18页 |
·大城市边缘区的概念 | 第15-16页 |
·大城市边缘区的特征 | 第16页 |
·大城市边缘区空间范围界定 | 第16-17页 |
·大城市边缘区城镇的概念及其特征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框架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| 第20-26页 |
·国外大城市边缘区城镇的研究 | 第20-21页 |
·国内大城市边缘区城镇的研究 | 第21-22页 |
·大城市边缘区城镇的发展机制、特点和模式研究 | 第21页 |
·大城市边缘区城镇规划研究 | 第21页 |
·卫星城建设研究 | 第21页 |
·大城市郊区城市化研究 | 第21-22页 |
·其他方面的研究 | 第22页 |
·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2-25页 |
·轴带发展(圈层理论) | 第22-23页 |
·环城休憩带ReBAN 理论 | 第23页 |
·集聚——扩散理论 | 第23页 |
·三元结构理论 | 第23-24页 |
·“新城市主义”理论 | 第24-25页 |
·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城镇的发展研究 | 第26-35页 |
·大城市边缘区城镇的发展回顾 | 第26-28页 |
·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城镇发展 | 第26-27页 |
·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城镇发展 | 第27-28页 |
·当前的大城市边缘区城镇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问题 | 第28-30页 |
·当前大城市边缘区城镇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| 第28-30页 |
·国内大城市边缘区城镇的现状 | 第30页 |
·大城市边缘区城镇的发展趋势 | 第30-31页 |
·“产业空间”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| 第30页 |
·空间体系完善化趋势 | 第30页 |
·城镇环境生态化趋势 | 第30-31页 |
·大城市边缘区城镇发展的问题分析 | 第31-33页 |
·产业发展案例借鉴 | 第31-32页 |
·空间发展案例借鉴 | 第32-33页 |
·小结 | 第33-35页 |
第4章 杭州市余杭区五常地区实证研究 | 第35-49页 |
·五常地区概述 | 第35-38页 |
·五常地区概况 | 第35-36页 |
·发展趋势与特征 | 第36-38页 |
·五常地区发展条件比较 | 第38-43页 |
·环——比交通 | 第38-39页 |
·带——比设施 | 第39-40页 |
·邻——比环境 | 第40-42页 |
·夹——比发展基础 | 第42-43页 |
·产业和空间发展特征及矛盾分析 | 第43-44页 |
·产业特征与矛盾 | 第43页 |
·空间特征与矛盾 | 第43-44页 |
·城镇产业和空间发展 | 第44-48页 |
·在空间布局中落实产业 | 第44-45页 |
·在产业发展中优化空间 | 第45-48页 |
·五常地区发展建议 | 第48页 |
·加强区域协调和管理 | 第48页 |
·合理利用土地资源,严格保护生态环境 | 第48页 |
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,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| 第48页 |
·充分考虑景观控制的要求 | 第48页 |
·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5章 大城市边缘区的城镇产业与空间适配机制研究 | 第49-66页 |
·大城市边缘区城镇发展机制分析 | 第49-54页 |
·大城市边缘区城镇发展的外驱机制 | 第49-50页 |
·大城市边缘区城镇发展内选机制 | 第50-52页 |
·大城市边缘区城镇发展保障机制 | 第52-54页 |
·大城市边缘区城镇产业判断及发展选择 | 第54-59页 |
·经济发展阶段的确立 | 第54-55页 |
·主导产业的选择 | 第55页 |
·产业的联系 | 第55页 |
·产业发展的制约条件评价 | 第55-56页 |
·产业发展战略原则 | 第56-57页 |
·产业发展的策略 | 第57-58页 |
·产业空间的布局 | 第58-59页 |
·大城市边缘区城镇空间布局调配 | 第59-62页 |
·空间发展框架确定 | 第59-60页 |
·空间布局规划要点 | 第60页 |
·空间管制调配 | 第60-62页 |
·大城市边缘区城镇产业和空间发展的“门槛模型” | 第62-65页 |
·“门槛模型”的分析 | 第62-63页 |
·“门槛模型”的建立 | 第63-65页 |
·小结 | 第65-66页 |
结语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1页 |
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