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略语表 | 第1-13页 |
摘要 | 第13-15页 |
ABSTRACT | 第15-1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8-42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8-25页 |
·可组合仿真的军事作战应用需求 | 第19-20页 |
·仿真可组合性问题的提出 | 第20-22页 |
·可组合仿真的发展历程 | 第22-25页 |
·可组合仿真的研究现状 | 第25-37页 |
·语法可组合性的研究现状 | 第25-31页 |
·语义可组合性的研究现状 | 第31-37页 |
·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、组织结构和主要贡献 | 第37-42页 |
·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7-38页 |
·论文的组织结构 | 第38-39页 |
·论文的主要贡献 | 第39-42页 |
第二章 语义可组合仿真概念框架设计 | 第42-62页 |
·引言 | 第42页 |
·语义可组合仿真的基本概念 | 第42-48页 |
·仿真语义可组合性的定义 | 第42-44页 |
·语义可组合仿真的复杂性 | 第44-46页 |
·语义可组合仿真的层次性 | 第46-48页 |
·语义可组合仿真的技术基础 | 第48-55页 |
·Web服务及面向服务体系结构 | 第49-52页 |
·面向语义Web的本体 | 第52-54页 |
·仿真服务 | 第54-55页 |
·语义可组合仿真的概念框架 | 第55-61页 |
·概念框架的总体结构 | 第55-59页 |
·概念框架中的关键技术 | 第59-6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三章 基于本体的仿真服务语义发现方法研究 | 第62-91页 |
·引言 | 第62-63页 |
·仿真服务的语义描述模型 | 第63-70页 |
·WSDL描述模型 | 第63-64页 |
·基于WSDL/OWL-S的仿真服务描述模型 | 第64-68页 |
·仿真领域本体、仿真服务与仿真需求的形式化表示 | 第68-70页 |
·仿真服务语义发现问题模型 | 第70-71页 |
·基于本体的多层次仿真服务匹配算法 | 第71-87页 |
·仿真领域本体的概念层次结构 | 第72-77页 |
·概念层的仿真服务匹配 | 第77-79页 |
·服务层的仿真服务匹配 | 第79-83页 |
·OMHM4SS算法 | 第83-85页 |
·算法性能分析 | 第85-87页 |
·相关工作比较 | 第87-90页 |
·本体在M&S中的应用研究 | 第88页 |
·Web服务领域中的服务发现方法研究 | 第88-9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0-91页 |
第四章 基于QoS的仿真服务组合优化方法研究 | 第91-121页 |
·引言 | 第91-92页 |
·仿真服务组合问题建模 | 第92-102页 |
·仿真服务组合问题分析 | 第92-99页 |
·Q-SSC优化问题建模 | 第99-102页 |
·带约束的单目标组合优化问题求解 | 第102-108页 |
·问题描述 | 第102-103页 |
·带约束的单目标组合优化算法 | 第103-107页 |
·算法性能分析 | 第107-108页 |
·带约束的多目标组合优化问题求解 | 第108-119页 |
·问题描述 | 第109-111页 |
·多目标组合优化算法 | 第111-117页 |
·算法实验 | 第117-119页 |
·相关工作比较 | 第119-12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0-121页 |
第五章 动态服务组合算法与服务容错问题研究 | 第121-138页 |
·引言 | 第121-122页 |
·动态服务组合算法 | 第122-125页 |
·系统模型 | 第122页 |
·完全重新组合算法 | 第122-123页 |
·部分重新组合算法 | 第123-125页 |
·仿真服务容错 | 第125-137页 |
·相关工作 | 第126页 |
·问题描述和假设 | 第126-127页 |
·网络连接失效及其恢复策略 | 第127-129页 |
·网络失效探测算法 | 第129-13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37-138页 |
第六章 面向服务的语义可组合仿真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| 第138-156页 |
·引言 | 第138页 |
·SOSCSim系统框架设计 | 第138-143页 |
·SOSCSim框架结构 | 第138-139页 |
·SOSCSim的功能模块 | 第139-143页 |
·SOSCSim实现 | 第143-151页 |
·仿真服务端的实现 | 第143-148页 |
·仿真客户端的实现 | 第148-151页 |
·SOSCSim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| 第151-155页 |
·作战想定 | 第151-152页 |
·仿真服务开发 | 第152页 |
·仿真服务需求分析及服务查询 | 第152-154页 |
·讨论 | 第154-15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55-156页 |
第七章 结束语 | 第156-160页 |
·论文工作总结 | 第156-158页 |
·进一步工作展望 | 第158-160页 |
致谢 | 第160-1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2-180页 |
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180-1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