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·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论文选题的目的 | 第10页 |
·论文选题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1-15页 |
·行政追偿的概念 | 第11页 |
·国外行政追偿制度立法概况评述 | 第11-13页 |
·关于行政追偿性质的相关学说 | 第13-14页 |
·我国行政追偿的构成要件 | 第14-15页 |
·论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·价值分析方法 | 第15页 |
·比较分析方法 | 第15页 |
·创新点 | 第15-17页 |
·进一步完善具体程序设计 | 第15-16页 |
·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我国行政追偿法律制度概述 | 第17-22页 |
·行政追偿的涵义、特征 | 第17-18页 |
·行政追偿的涵义 | 第17页 |
·行政追偿的特征 | 第17-18页 |
·关于行政追偿性质的相关学说及评析 | 第18-20页 |
·具有惩戒性质的行政法律责任说 | 第18页 |
·内部独立责任说 | 第18-19页 |
·救济性请求权说 | 第19页 |
·不当得利返还请求说 | 第19页 |
·行政法上的债权说 | 第19-20页 |
·行政追偿和司法追偿的比较研究 | 第20-21页 |
·追偿的主体不同 | 第20页 |
·追偿所针对的侵权行为不同 | 第20-21页 |
·追偿的条件不同 | 第21页 |
·行政追偿的形式 | 第21-22页 |
·先赔后补 | 第21页 |
·先赔后追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我国行政追偿法律制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| 第22-27页 |
·我国行政追偿法律制度的现状 | 第22-23页 |
·我国行政追偿法律制度的现状总体概况 | 第22页 |
·通过佘祥林案映照我国行政追偿法律制度的现状 | 第22-23页 |
·我国行政追偿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| 第23-27页 |
·行政追偿程序不健全 | 第23-24页 |
·行政追偿主体规定不明确 | 第24页 |
·行政追偿条件不清晰 | 第24页 |
·行政追偿标准不统一 | 第24-25页 |
·行政追偿时效制度的缺乏 | 第25页 |
·行政追偿救济程序的缺失 | 第25页 |
·行政追偿监督制度的乏力 | 第25-26页 |
·行政追偿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第4章 行政追偿的历史沿革和国外立法比较与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| 第27-34页 |
·行政追偿的历史沿革 | 第27-28页 |
·国外行政追偿立法模式比较分析 | 第28-34页 |
·国外行政追偿立法模式宏观评析 | 第28-30页 |
·中法行政追偿制度立法模式微观分析比较 | 第30-31页 |
·国外行政追偿立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| 第31-34页 |
第5章 完善我国行政追偿法律制度的构想 | 第34-43页 |
·行政追偿主体的充实 | 第34-35页 |
·追偿人 | 第34页 |
·被追偿人 | 第34-35页 |
·行政追偿构成要件的健全 | 第35-37页 |
·前提条件 | 第35页 |
·客观条件 | 第35-36页 |
·主观要件 | 第36页 |
·程序要件 | 第36-37页 |
·行政追偿标准的设定 | 第37-38页 |
·行政追偿时效的建立 | 第38页 |
·行政追偿具体程序的完善 | 第38-41页 |
·启动 | 第38-39页 |
·立案 | 第39页 |
·调查 | 第39页 |
·告知和申辩 | 第39页 |
·听证 | 第39-40页 |
·决定程序 | 第40页 |
·执行程序 | 第40页 |
·行政追偿救济程序 | 第40-41页 |
·行政追偿监督机制的设置 | 第41-43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8-5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