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引言 | 第8-15页 |
| ·“农家书屋”工程建设概念及选题意义 | 第8-14页 |
| ·“农家书屋”工程建设的时代背景 | 第8-9页 |
| ·“农家书屋”的概念 | 第9页 |
| ·“农家书屋”的发展历程 | 第9-11页 |
| ·实施“农家书屋”建设的必要性 | 第11-13页 |
| ·选题的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·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| ·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4-15页 |
| 第一章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| 第15-27页 |
| ·公共文化产品的内涵及其供给 | 第15-18页 |
| ·公共产品的定义与特征 | 第15-16页 |
| ·公共文化产品的类型和特点 | 第16-17页 |
| ·当前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式 | 第17-18页 |
| ·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 | 第18-21页 |
| ·西方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借鉴 | 第18-19页 |
| ·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概念界定 | 第19-20页 |
| ·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类型 | 第20-21页 |
| ·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文化产品的供给 | 第21-27页 |
| ·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特点 | 第21页 |
| ·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变迁 | 第21-22页 |
| ·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2-24页 |
| ·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现状的剖析 | 第24-26页 |
| ·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意义 | 第26-27页 |
| 第二章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个案分析——以新余市“农家书屋”建设为例 | 第27-38页 |
| ·新余市“农家书屋”建设现状与前景 | 第27-29页 |
| ·新余基本市情 | 第27页 |
| ·新余市“农家书屋”建设现状 | 第27-29页 |
| ·新余市“农家书屋”建设的具体举措 | 第29-31页 |
| ·新余市“农家书屋”建设的社会调查 | 第31-38页 |
| ·社会调查情况 | 第31-34页 |
| ·新余市“农家书屋”建设存在的问题 | 第34-35页 |
| ·“农家书屋”建设的调查思考 | 第35-38页 |
| 第三章 推进“农家书屋”工程建设的思考 | 第38-45页 |
| ·多方协作,出版发行适合农民需求的图书 | 第38-39页 |
| ·加强调研,探索创新“农家书屋”建设的新机制 | 第39-41页 |
| ·创新“农家书屋”考核模式 | 第39-40页 |
| ·创新“农家书屋”筹资模式 | 第40页 |
| ·创新“农家书屋”建设模式 | 第40页 |
| ·创新“农家书屋”图书更新模式 | 第40-41页 |
| ·创新“农家书屋”存活发展模式 | 第41页 |
| ·建构和完善“农家书屋”服务体系 | 第41-45页 |
| ·大力推进“农家书屋”设施体系建设 | 第41-42页 |
| ·大力推进“农家书屋”内容体系建设 | 第42-43页 |
| ·大力推进“农家书屋”管理员队伍体系建设 | 第43页 |
| ·大力推进“农家书屋”机制体系建设 | 第43-45页 |
| 第四章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对策 | 第45-53页 |
| ·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国际经验 | 第45-47页 |
| ·发达国家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| 第45-46页 |
| ·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| 第46-47页 |
| ·各国经验对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借鉴与启示 | 第47-49页 |
| ·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| 第47页 |
| ·保障农村基础教育 | 第47-48页 |
| ·重视农业科技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 | 第48页 |
| ·实现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 | 第48-49页 |
| ·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对策研究 | 第49-53页 |
| ·借鉴国内外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成功经验,体现统筹性 | 第49页 |
| ·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要与财政收入脱钩,体现统筹性 | 第49-50页 |
| ·改革农村文化产品供给决策制度,体现科学性 | 第50页 |
| ·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和“第三种力量供给”,体现共建性 | 第50-51页 |
| ·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,体现透明性 | 第51页 |
| ·实施重大农村公共文化工程,体现基础性 | 第51-53页 |
| 结语 | 第53-54页 |
| 致谢 | 第54-5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