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麦论文--小麦论文

黄淮麦区部分小麦种质资源中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周88114矮矮秆基因的遗传分析

致谢第1-7页
摘要第7-9页
1 文献综述第9-19页
   ·国内外矮秆小麦的研究概况第9-10页
   ·矮秆基因的分类与遗传第10-11页
     ·矮秆基因的分类第10页
     ·来源、定位和遗传第10-11页
   ·常用矮秆基因的分布和利用第11-13页
   ·矮秆基因的作用第13-15页
     ·降秆作用第13页
     ·矮秆基因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第13-14页
     ·矮秆基因对环境的反应第14-15页
   ·矮秆基因的遗传研究第15-19页
     ·矮秆基因的鉴定方法第15页
     ·矮秆基因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·形态标记定位和生物化学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·细胞遗传标记定位及研究进展第16页
       ·小麦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第16-19页
2 引言第19-20页
3 材料与方法第20-24页
   ·试验材料第20-21页
   ·田间调查第21页
   ·SSR 标记分析第21-24页
     ·DNA 的提取及纯化第21-22页
     ·BSA 法建池第22页
     ·SSR 法分析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·SSR 引物第22页
       ·PCR 反应体系第22页
       ·PCR 反应程序第22页
       ·扩增产物电泳检测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·扩增产物的银染检测第23-24页
     ·连锁分析第24页
4 结果与分析第24-35页
   ·矮秆基因在黄淮麦区部分小麦品种(系)中的分布第24-31页
     ·Rht-B1b、Rht-D1b 和 Rht8 的分布第28-30页
     ·Rht-B1b、Rht-D1b 和 Rht8 基因来源分析第30-31页
   ·骨干亲本周88114 矮矮秆基因的遗传分析第31-35页
     ·周88114 矮与多个亲本杂交所获 F_1代的株高分析第31-32页
     ·BC_1F_2群体成株期株高的鉴定第32-33页
     ·BC_1F_1群体株高性状的 QTL 定位及效应分析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·徽卫星标记的筛选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·株高 QTL 与株高的关系分析第34-35页
5 结论与讨论第35-39页
   ·SSR 分子标记技术的特点第35页
   ·关于作图群体的构建第35-36页
   ·黄淮麦区部分种质资源矮杆基因的分析第36页
   ·周88114 矮矮秆基因的效应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·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矮秆基因中的应用第37-38页
   ·拓宽矮源、挖掘新的有利用价值的矮秆基因及今后工作的展望第38-39页
参考文献第39-45页
英文摘要第45-47页

论文共4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玉米四一导入系群体的构建及矮花叶病抗病基因作用方式的研究
下一篇:基于玉米高代回交群体的QTL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