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6页 |
引言 | 第6-10页 |
(一) 研究背景 | 第6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| 第6-9页 |
(三) 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(四) 研究方法、创新之处与全文结构 | 第9-10页 |
一、政府信用的基本理论分析 | 第10-15页 |
(一) 政府信用的内涵 | 第10-11页 |
(二) 政府信用问题提出的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1-14页 |
1. 社会契约论 | 第11-12页 |
2. 委托——代理理论 | 第12页 |
3. 公共选择理论 | 第12-13页 |
4. 交易费用理论 | 第13页 |
5. 治理理论 | 第13-14页 |
(三)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的现实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,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| 第14页 |
2.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, 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| 第14页 |
3.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,是实现政治文明发展的需要 | 第14页 |
4.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, 是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的需要 | 第14-15页 |
二、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现状分析 | 第15-26页 |
(一) 转型期我国政府信用的基本情况 | 第15-17页 |
(二) 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 | 第17-22页 |
1. 一些地方政府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,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| 第17-18页 |
2. 一些地方政府透明度不高,工作缺乏公开性 | 第18-19页 |
3. 一些地方政府政策(制度)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| 第19-20页 |
4. 一些地方政府行政效率不高 | 第20页 |
5. 一些地方政府随意许诺,不负责任 | 第20-21页 |
6. 一些地方政府政府欠债问题突出 | 第21页 |
7.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行政素质和道德水平较差,腐败现象严重 | 第21-22页 |
(三) 转型期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| 第22-26页 |
1. 地方政府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差异形成的原因 | 第23页 |
2.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道德风险形成的原因 | 第23页 |
3. 转型期地方政府角色错位形成的原因 | 第23-24页 |
4. 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形成的原因 | 第24-25页 |
5. 政府行政理念中信用理念缺失形成的原因 | 第25-26页 |
三、加强我国地方政府信用建设的现实途径 | 第26-35页 |
(一) 加强社会信用的法制化管理 | 第26-27页 |
1. 树立法治理念,推进地方政府信用建设 | 第26-27页 |
2.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,推进地方政府信用建设 | 第27页 |
(二) 进一步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| 第27-29页 |
1. 实现由“无限政府”向“有限政府”的转变,推进地方政府信用建设 | 第28页 |
2. 实现由“管制政府”向“服务政府”的转变,推进地方政府信用建设 | 第28页 |
3. 实现由“权力政府”向“责任政府”的转变,推进地方政府信用建设 | 第28-29页 |
(三) 完善地方政府行政制度 | 第29-31页 |
1. 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,推进地方政府信用建设 | 第29-30页 |
2.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推进地方政府信用建设 | 第30页 |
3. 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制度,加强地方政府信用建设 | 第30-31页 |
(四) 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和政府信用考评机制 | 第31-33页 |
1. 建立健全科学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,推进地方政府信用建设 | 第31-32页 |
2. 逐级建立政府信用考评机制,推进地方政府信用建设 | 第32-33页 |
(五) 加强和完善地方政府信用监督、制约机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| 第33-35页 |
1. 加强和完善地方政府信用监督和制约机制,推进地方政府信用建设 | 第33-34页 |
2. 完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,推进地方政府信用建设 | 第34-35页 |
四、实证分析:乌鲁木齐市加强政府信用建设的实践 | 第35-40页 |
(一) 乌鲁木齐市加强政府信用建设的一些具体措施 | 第35-38页 |
1. 明确任务,加强领导,全面贯彻落实各项信用建设工作 | 第36页 |
2. 组织协调,稳步扎实推进各项活动的开展 | 第36-38页 |
(二) 对乌鲁木齐市加强政府信用建设的评价 | 第38-39页 |
(三) 乌鲁木齐市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实践的启示 | 第39-40页 |
注释 | 第40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5页 |
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| 第45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