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引言 | 第8-13页 |
| 一、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8页 |
| 二、问题的提出 | 第8-9页 |
| 三、文献回顾 | 第9-11页 |
| 四、研究思路、结构与创新 | 第11-13页 |
| 第1章 监事会制度的产生及其理论基础 | 第13-18页 |
| ·监事会制度产生 | 第13-14页 |
| ·监事会制度的理论基础 | 第14-17页 |
| ·代理成本理论 | 第15页 |
| ·分权制衡理论 | 第15-16页 |
| ·出资者所有权理论 | 第16-17页 |
| ·小结 | 第17-18页 |
| 第2章 我国公司监事会制度的立法及缺陷 | 第18-27页 |
| ·我国监事会制度的立法现状 | 第18-19页 |
| ·我国监事会制度的缺陷 | 第19-24页 |
| ·监事会的独立性不强 | 第19-21页 |
| ·监事会职权虚弱 | 第21-22页 |
| ·监事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缺陷 | 第22-23页 |
| ·监事会制度与独立董事制度的关系不明确 | 第23-24页 |
| ·我国监事会制度缺失的原因 | 第24-26页 |
| ·思想观念上的原因 | 第24-25页 |
| ·经济体制上的原因 | 第25页 |
| ·公司立法上的原因 | 第25-26页 |
| ·小结 | 第26-27页 |
| 第3章 国外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立法模式及其借鉴意义 | 第27-35页 |
| ·英美法系独立董事制度—一元制监督模式 | 第27-29页 |
| ·一元制监督模式产生的背景 | 第27-28页 |
| ·一元制监督模式的基本架构 | 第28页 |
| ·一元制监督模式的特征及利弊 | 第28-29页 |
| ·大陆法系监事会制度—二元制监督模式 | 第29-32页 |
| ·二元制监督模式产生的背景 | 第29-30页 |
| ·二元制监督模式的基本架构 | 第30-31页 |
| ·二元制监督模式的特征和利弊 | 第31-32页 |
| ·外国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| 第32-34页 |
| ·小结 | 第34-35页 |
| 第4章 完善我国公司监事会制度的立法建议 | 第35-46页 |
| ·确保公司监事会的独立性 | 第35-38页 |
| ·监事会组织的独立 | 第35-36页 |
| ·监事会行使职权的独立 | 第36-38页 |
| ·建立监事会独立经费保障机制 | 第38页 |
| ·完善公司监事会的职权 | 第38-41页 |
| ·完善会计事务监督权 | 第38-39页 |
| ·赋予董事任免权 | 第39页 |
| ·增强公司代表权 | 第39-40页 |
| ·细化股东大会召集权 | 第40页 |
| ·扩大职务监督权的行使范围 | 第40-41页 |
| ·明确监事会职权的行使方式 | 第41页 |
| ·强化监事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| 第41-42页 |
| ·丰富监事会的监督方式 | 第42-43页 |
| ·建立“主银行体制” | 第42-43页 |
| ·引入独立监事 | 第43页 |
| ·厘清监事会制度与独立董事制度的关系 | 第43-46页 |
| ·统一价值取向 | 第44页 |
| ·界定二者的性质 | 第44页 |
| ·区分二者职能范围 | 第44-45页 |
| ·定位二者职权 | 第45-46页 |
| 结语 | 第46-4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| 致谢 | 第49-50页 |
| 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