簇绒地毯织机纱线束—机件系统力学性能分析
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5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5-31页 |
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·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·簇绒地毯织机发展概述 | 第16页 |
·提花地毯原理 | 第16-17页 |
·簇绒过程中纱线束运动状态的研究 | 第17-21页 |
·纱线束粘弹性力学特性研究 | 第17-19页 |
·纱线束动态振动特性的研究 | 第19-21页 |
·纱线束张力研究 | 第21-23页 |
·纱线束张力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| 第21页 |
·纱线束张力的检测技术 | 第21-22页 |
·纱线束张力精确控制 | 第22-23页 |
·簇绒针与基布相互作用研究概述 | 第23-28页 |
·簇绒针受力分析 | 第24-26页 |
·基布的模拟 | 第26-27页 |
·簇绒针-基布相互作用有限元模拟 | 第27-28页 |
·本文的研究目标、研究内容和意义 | 第28-31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28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8-29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29-31页 |
第2章 地毯纱线束粘弹性研究 | 第31-51页 |
·力学模型的基本元件 | 第31-33页 |
·纱线束粘弹性本构关系研究 | 第33-39页 |
·粘弹性力学模型 | 第33-35页 |
·力学性能实验 | 第35-37页 |
·实验结果拟合 | 第37-39页 |
·动态受力后的蠕变特性研究 | 第39-49页 |
·理论验证 | 第39-41页 |
·粘弹性蠕变模型 | 第41-44页 |
·蠕变实验 | 第44-45页 |
·实验数据拟合 | 第45-4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3章 纱线束动态振动特性 | 第51-71页 |
·振动特性研究概述 | 第51-52页 |
·纱线束横向振动特性研究 | 第52-63页 |
·纱线束几何模型 | 第53-54页 |
·纱线束运动方程 | 第54-56页 |
·纱线束材料本构关系 | 第56-57页 |
·纱线束振动方程 | 第57-58页 |
·基于运动纱线束模态的Galerkin截断 | 第58-59页 |
·数值分析 | 第59-63页 |
·提花地毯织造纱线束动态张力分析 | 第63-70页 |
·纱线束动态张力模型 | 第64-66页 |
·纱线束及提花罗拉的结构特征 | 第66-68页 |
·阶跃输入的瞬态响应 | 第68-69页 |
·纱线张力瞬态波动影响因素 | 第69-7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4章 基于幂律摩擦及弯曲刚度的张力比 | 第71-86页 |
·张力比研究概述 | 第71-72页 |
·纱线束幂律摩擦 | 第72页 |
·纱线束弯曲刚度 | 第72-73页 |
·基于幂率摩擦的改进张力公式 | 第73-76页 |
·纱线束运动方程 | 第73-74页 |
·忽略纱线束弯曲刚度 | 第74-76页 |
·基于弯曲刚度和幂律摩擦的改进张力公式 | 第76-78页 |
·改进张力公式 | 第76-77页 |
·边界条件 | 第77-78页 |
·改进张力比 | 第78页 |
·结果分析与讨论 | 第78-83页 |
·忽略幂律摩擦时张力比 | 第78-79页 |
·考虑弯曲刚度和幂律摩擦时张力比 | 第79页 |
·张力比结果 | 第79-83页 |
·张力比数值分析与实验结果比较 | 第83-8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5-86页 |
第5章 簇绒针穿刺力有限元分析 | 第86-108页 |
·簇绒针刺入过程概述 | 第86-87页 |
·簇绒针主要受力 | 第86页 |
·研究簇绒针受力重要性 | 第86-87页 |
·ABAQUS介绍 | 第87-89页 |
·ABAQUS主要模块及分析流程 | 第87-88页 |
·用户材料子程序 | 第88页 |
·ABAQUS/Explicit分析 | 第88-89页 |
·非织造布力学性能分析 | 第89-98页 |
·非织造布结构特点 | 第89-90页 |
·非织造布力学性能实验 | 第90-92页 |
·非织造布性能常数 | 第92-96页 |
·非织造布子程序 | 第96-98页 |
·簇绒针穿刺基布有限元模拟 | 第98-102页 |
·有限元模型部件 | 第98-99页 |
·有限元模型 | 第99-101页 |
·有限元模拟边界条件 | 第101-102页 |
·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 | 第102页 |
·有限元模型接触 | 第102页 |
·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实验验证 | 第102-107页 |
·有限元模拟结果 | 第103-104页 |
·簇绒针受力传感器检测 | 第104-106页 |
·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| 第106-10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7-108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8-111页 |
·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及结论 | 第108-109页 |
·展望和不足 | 第109-11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1-119页 |
附录 | 第119-123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123-124页 |
致谢 | 第12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