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他合同中的第三人问题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利他合同的界定 | 第10-14页 |
一、 利他合同的概念 | 第10-11页 |
二、 基础合同和第三人利益约款的关系 | 第11-12页 |
三、 利他合同的三方法律关系 | 第12-14页 |
(一) 三方关系的概念和界定 | 第12页 |
(二) 三方关系在利他合同中的地位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第三人地位的取得 | 第14-28页 |
一、 第三人地位的来源—利他合同的有效成立 | 第14-20页 |
(一) 基础合同有效成立 | 第14页 |
(二) 合同的意图 | 第14-19页 |
(三) 适格的第三人 | 第19-20页 |
二、 第三人权利取得的方式 | 第20-28页 |
(一) 关于第三人权利取得的学说观点及立法模式 | 第20-21页 |
(二) 对三种模式的评价 | 第21-26页 |
(三) 第三人表示接受的方式 | 第26-27页 |
(四) 第三人接受对于对价关系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利他合同对第三人的效力之一—第三人的权利 | 第28-38页 |
一、 第三人权利概述 | 第28页 |
二、 第三人债权权能之一—给付请求权 | 第28-29页 |
三、 第三人债权权能之二—受领给付 | 第29-32页 |
(一) 受领给付的性质在学说及立法上的争议 | 第30-31页 |
(二) 受领给付为债权人债权的权能 | 第31-32页 |
四、 第三人债权权能之三—处分权 | 第32-34页 |
(一) 第三人对债权的让与和设质 | 第32-33页 |
(二) 第三人的免除权 | 第33-34页 |
(三) 抵销 | 第34页 |
五、 第三人债权权能之四—救济权 | 第34-36页 |
(一) 公力救济 | 第34-35页 |
(二) 自力救济 | 第35-36页 |
六、 第三人的拒绝权 | 第36-38页 |
(一) 拒绝权的意义 | 第36页 |
(二) 第三人行使拒绝权和免除权的区别 | 第36-37页 |
(三) 第三人拒绝权的行使 | 第37-38页 |
第四章 利他合同对第三人的效力之二—第三人的义务 | 第38-42页 |
一、 概述 | 第38-39页 |
(一) 无义务说 | 第38页 |
(二) 有限义务说 | 第38-39页 |
(三) 观点之评述 | 第39页 |
二、 第三人负担义务的情形 | 第39-42页 |
(一) 作为第三人权利取得附延缓条件的义务 | 第39-40页 |
(二) 附随义务 | 第40页 |
(三) 给付义务 | 第40-42页 |
第五章 第三人与利他合同的履行障碍 | 第42-49页 |
一、 利他合同的无效 | 第42页 |
二、 利他合同的撤销 | 第42-44页 |
(一) 概述 | 第42页 |
(二) 撤销利他合同可能涉及到的几个问题 | 第42-44页 |
三、 利他合同的变更解除 | 第44-47页 |
(一) 概述 | 第44页 |
(二) 法定解除 | 第44-45页 |
(三) 协议解除 | 第45-46页 |
(四) 结论 | 第46-47页 |
四、 第三人与不当得利的返还 | 第47-49页 |
(一) 仅补偿关系无效时不当得利的返还 | 第47页 |
(二) 对价关系无效时的不当得利返还 | 第47-49页 |
结论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| 第53-54页 |
后记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