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正文 | 第6-36页 |
导论 | 第6-10页 |
第一节 容隐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| 第6-7页 |
一、容隐制度的基本概念 | 第6页 |
二、研究容隐制度的意义 | 第6-7页 |
第二节 学术界对容隐制度的探讨及分析 | 第7-10页 |
一、学术界的观点 | 第7-8页 |
二、本文讨论的重点 | 第8页 |
三、本文的主旨、研究方法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中西方法律体系中对容隐制度的规定 | 第10-14页 |
第一节 容隐制度在我国古代及近代的发展 | 第10-12页 |
一、容隐制度(仅指亲属间的容隐)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 | 第10-11页 |
二、容隐制度在我国现行法律中的地位 | 第11页 |
三、容隐制度在我国香港、台湾、澳门法律中的体现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容隐制度在国外的发展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我国刑事法律体系中设立容隐制度的基础 | 第14-23页 |
第一节 容隐制度的传统意义 | 第14-16页 |
一、容隐制度是人性的自然流露 | 第14-15页 |
二、容隐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- | 第15-16页 |
第二节 容隐制度的现代意义 | 第16-19页 |
一、容隐制度是人的权利 | 第16页 |
二、容隐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 | 第16-19页 |
第三节 容隐制度的法律意义 | 第19-23页 |
一、容隐制度对实现法的基本功能和价值的作用 | 第19-20页 |
二、法律禁止容隐制度的不利影响 | 第20-21页 |
三、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容隐制度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我国刑事法体系中容隐制度的构建 | 第23-36页 |
第一节 容隐制度实体性规范 | 第23-32页 |
一、关于容隐权人的范围 | 第23-25页 |
二、关于容隐制度中容隐的方式 | 第25-26页 |
三、可容隐的犯罪种类 | 第26-29页 |
四、对容隐行为的处罚 | 第29-31页 |
五、刑法条文中的设计 | 第31-32页 |
第二节 容隐制度的程序性规范 | 第32-34页 |
一、司法机关的告知 | 第32-33页 |
二、具有容隐权的当事人申请 | 第33页 |
三、刑诉法条文的设计 | 第33-34页 |
第三节 如何应对容隐制度带来的司法障碍和负面影响 | 第34-36页 |
结语 | 第36-38页 |
注释 | 第38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