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4页 |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前言 | 第11-12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2-20页 |
·木聚糖酶 | 第12-14页 |
·木聚糖酶的分类 | 第12页 |
·木聚糖酶的生产 | 第12-14页 |
·天然木聚糖酶的生产 | 第12-13页 |
·重组木聚糖酶的生产 | 第13-14页 |
·酶分子改造 | 第14-16页 |
·酶分子理性设计 | 第14-15页 |
·酶分子定向进化 | 第15页 |
·木聚糖酶的分子改造 | 第15-16页 |
·木聚糖酶的应用 | 第16-18页 |
·木聚糖酶在制备功能低聚糖的应用 | 第16-17页 |
·木聚糖酶在木聚糖酶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| 第17页 |
·木聚糖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| 第17-18页 |
·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8-20页 |
2 低聚木糖生产用木聚糖酶的分子改造 | 第20-49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0-22页 |
·菌株与质粒 | 第20页 |
·工具酶与试剂 | 第20-21页 |
·培养基 | 第21-22页 |
·贮存液 | 第21页 |
·培养基 | 第21-22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22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2-36页 |
·组成型表达载体 pPGAPZαB-xynII 的构建、筛选及酶学性质研究 | 第22-33页 |
·引物的设计 | 第23页 |
·模板质粒的提取 | 第23-24页 |
·目的基因的 PCR 扩增 | 第24-25页 |
·琼脂糖凝胶电泳 | 第25页 |
·PCR 产物的纯化 | 第25-26页 |
·pGAPZαB 质粒提取 | 第26页 |
·目的基因及质粒 pGAPZαB 的双酶切 | 第26-27页 |
·目的载体片段的割胶回收 | 第27页 |
·酶切产物的纯化(酚抽提和乙醇沉淀) | 第27-28页 |
·重组质粒的构建及转化大肠杆菌 | 第28页 |
·重组质粒的 PCR 验证 | 第28-29页 |
·提取质粒 | 第29页 |
·质粒的线性化 | 第29页 |
·线性化产物的浓缩 | 第29-30页 |
·毕赤酵母电转化 | 第30页 |
·重组酵母的整合基因快检 PCR | 第30-31页 |
·重组菌株的表达 | 第31页 |
·木聚糖酶酶活力的测定 | 第31-32页 |
·木聚糖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| 第32-33页 |
·木聚糖酶基因 xynII 的定向进化 | 第33-36页 |
·突变策略的建立 | 第33-34页 |
·突变文库的获得 | 第34-35页 |
·筛选策略 | 第35-36页 |
·进化酶的酶学性质 | 第36页 |
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6-49页 |
·组成型木聚糖酶重组菌的构建、筛选及酶学性质 | 第36-41页 |
·组成型表达载体 pPGAPZαB-xynII 的构建 | 第36-38页 |
·毕赤酵母的电击转化与木聚糖酶重组菌的表达鉴定 | 第38-40页 |
·木聚糖酶重组菌 H-B 产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 | 第40-41页 |
·基于随机突变的木聚糖酶定向进化 | 第41-48页 |
·建立毕赤酵母表达体系的木聚糖酶突变文库 | 第41-43页 |
·木聚糖酶突变文库的定向筛选 | 第43-44页 |
·进化酶与对照酶的酶学性质和序列比较 | 第44-48页 |
·小结 | 第48-49页 |
3 重组木聚糖酶发酵条件的优化 | 第49-70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9-51页 |
·材料 | 第49-50页 |
·试剂与相关培养基 | 第50-51页 |
·试剂 | 第50页 |
·培养基和相关溶液配制 | 第50-51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51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51-54页 |
·分析检测方法 | 第51-52页 |
·细胞浓度的测定 | 第51页 |
·木聚糖酶活的测定 | 第51-52页 |
·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| 第52-53页 |
·生长曲线的绘制及种龄的确定 | 第52页 |
·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| 第52页 |
·优化培养基中不同的碳源(氮源为 1 %的酵母膏) | 第52页 |
·优化不同的氮源培养基(1 %葡萄糖+1 %氮源) | 第52页 |
·其他因素 | 第52页 |
·正交及响应面实验 | 第52-53页 |
·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| 第53-54页 |
·接种量的优化 | 第53页 |
·培养基的初始 pH 对产酶的影响 | 第53页 |
·发酵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| 第53页 |
·发酵转速对产酶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·高密度发酵 | 第54页 |
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4-69页 |
·培养基组成的优化 | 第54-62页 |
·最佳接种时间的确定 | 第54-55页 |
·不同碳源对酵母分泌表达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·不同氮源对酵母分泌表达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·其他添加物 | 第57-58页 |
·正交及响应面实验 | 第58-61页 |
·不同培养基的比较 | 第61-62页 |
·发酵条件的优化 | 第62-64页 |
·优化种子培养基的接种量 | 第62页 |
·培养基的初始 pH 对产酶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·发酵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·发酵转速对产酶的影响 | 第64页 |
·3L发酵罐发酵实验 | 第64-69页 |
·GYB 培养基批次发酵 | 第64-65页 |
·GYB 培养基手动补加葡萄糖 | 第65-66页 |
·GYB 培养基溶氧联动补加葡萄糖 | 第66-67页 |
·GYB 培养基溶氧联动补加甘油 | 第67页 |
·BSM 培养基溶氧联动 | 第67-68页 |
·发酵罐实验方案的比较 | 第68-69页 |
·小结 | 第69-70页 |
4 利用重组木聚糖酶生产低聚木糖 | 第70-83页 |
·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70-71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70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70-71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71-74页 |
·酶活测定方法 | 第71页 |
·最适反应条件测定方法 | 第71页 |
·还原糖浓度测定方法 | 第71页 |
·米氏常数测定方法 | 第71-72页 |
·低聚木糖制备方法 | 第72页 |
·低聚木糖和木聚糖的总糖浓度的测定 | 第72页 |
·低聚木糖 HPLC 分析 | 第72-73页 |
·低聚木糖 HPAEC 分析 | 第73-74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74-75页 |
·重组木聚糖酶动力学性质的研究 | 第74页 |
·不同条件对酶解山榉木木聚糖效果影响 | 第74-75页 |
·不同原料酶解实验 | 第74页 |
·不同酶用量不同酶用量对酶解山榉木木聚糖效果影响 | 第74页 |
·不同底物浓度对酶解山榉木木聚糖效果影响 | 第74-75页 |
·不同 PEG6000 添加量对酶解山榉木木聚糖效果影响 | 第75页 |
·木聚糖酶 MA10 酶解山榉木木聚糖历程研究 | 第75页 |
·低聚木糖组成分布研究 | 第75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75-81页 |
·重组木聚糖酶表观 Km 及 Vmax 的确定 | 第75-76页 |
·酶解生产低聚木糖工艺条件的优化 | 第76-79页 |
·不同原料酶解实验 | 第76-77页 |
·不同酶用量对酶解山榉木木聚糖效果影响 | 第77-78页 |
·不同底物浓度对酶解山榉木木聚糖效果影响 | 第78页 |
·添加剂对酶解山榉木木聚糖效果影响 | 第78-79页 |
·木聚糖酶 MA10 酶解山榉木木聚糖历程研究 | 第79-80页 |
·低聚木糖组成分布 | 第80-81页 |
·小结 | 第81-83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83-85页 |
·结论 | 第83-84页 |
·下一步研究计划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