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4页 |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·研究的背景 | 第9页 |
·相关概念解释 | 第9-10页 |
·园林、园艺及园林设计 | 第9-10页 |
·园博会及城市展园 | 第10页 |
·研究与既往研究之不同 | 第10-11页 |
·既往的研究 | 第10-11页 |
·本文研究的范围及内容——与既往研究之不同 | 第11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·论文研究的框架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园博会和城市展园概述 | 第14-19页 |
·园博会的产生和发展 | 第14-17页 |
·园博会城市展园的产生及发展 | 第17-18页 |
·小结 | 第18-19页 |
第三章 研究基础 | 第19-24页 |
·城市展园设计的理论依据 | 第19-20页 |
·行为与心理 | 第19页 |
·形式美的基本原则 | 第19-20页 |
·设计的基本方法 | 第20页 |
·实践基础 | 第20-21页 |
·实践中城市展园设计存在问题归纳 | 第21-23页 |
·照搬地方元素,微缩性风景生硬呈现 | 第21-22页 |
·城市的地方特色被不断重复,无创新 | 第22-23页 |
·主题元素多而杂乱,呈集锦式 | 第23页 |
·展园成了政府形象工程 | 第23页 |
·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四章 园博会城市展园设计的理论探析 | 第24-34页 |
·城市展园的特征 | 第24-30页 |
·节事性特征 | 第24-25页 |
·时效性及广泛参与性 | 第24-25页 |
·影响性 | 第25页 |
·展示性特征 | 第25-28页 |
·主题性 | 第26页 |
·艺术性 | 第26-27页 |
·技术性 | 第27-28页 |
·空间局限性特征 | 第28页 |
·双重地域性特征 | 第28-29页 |
·参与体验性特征 | 第29-30页 |
·城市展园设计的优劣势分析 | 第30页 |
·城市展园设计的原则和目标 | 第30-33页 |
·结合园博会主题和总体规划定位 | 第30-31页 |
·展示的时效性和园林长效性结合 | 第31-32页 |
·城市特色展示与园林美学的结合 | 第32页 |
·因地制宜与创新可持续相结合 | 第32-33页 |
·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五章 城市展园设计方法探究 | 第34-54页 |
·主题生成 | 第34页 |
·主题表达 | 第34-39页 |
·主题于总体规划层面上的表达 | 第35-36页 |
·总体布局对主题的赋形 | 第35-36页 |
·规划结构对主题的支持 | 第36页 |
·主题于详细设计层面的表达 | 第36-39页 |
·设计语言的转换 | 第37页 |
·设计手法的表达 | 第37-39页 |
·技术与材料的表达 | 第39页 |
·地域特色的展示表达 | 第39-44页 |
·外在地域属性的运用 | 第40页 |
·内在地域文化的表达 | 第40-43页 |
·城市印象 | 第40-41页 |
·城市自然与人文特征 | 第41-42页 |
·城市的地域性园林景观形式与特征 | 第42-43页 |
·城市乡土植物的配置表现地域性植物景观 | 第43-44页 |
·空间布局的处理 | 第44-48页 |
·空间的构成及特征 | 第44-45页 |
·空间的处理——扩大空间、丰富景观层次 | 第45-47页 |
·日照园空间布局处理分析 | 第47-48页 |
·景观的体验性与参与性设计 | 第48-52页 |
·感官体验型设计 | 第49页 |
·情感体验型设计 | 第49-50页 |
·行为体验型设计 | 第50页 |
·思考体验型设计 | 第50-51页 |
·系统体验型设计 | 第51-52页 |
·利于展园后续发展的设计 | 第52-53页 |
·长效园林类 | 第52页 |
·临时展园类 | 第52-53页 |
·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六章 2011 西安世园会唐山园景观设计的实践回应 | 第54-65页 |
·西安世园会唐山展园设计背景 | 第54-55页 |
·西安世园会概况 | 第54页 |
·唐山展园的营建背景 | 第54-55页 |
·唐山展园的基地现状分析 | 第55-56页 |
·主题生成与表达 | 第56-58页 |
·“形”对主题的契合——总体布局对主题的赋形 | 第57页 |
·整体结构对主题的表达 | 第57页 |
·详细层面对主题的表达 | 第57-58页 |
·空间结构与景观层次 | 第58-61页 |
·对地形的处理 | 第58-59页 |
·交通分析 | 第59页 |
·空间序列与景观层次 | 第59-61页 |
·城市文化的表达 | 第61-63页 |
·小结 | 第63-65页 |
第七章 总结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详细摘要 | 第70-71页 |
详细英文摘要 | 第71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