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1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1-15页 |
绪论 | 第15-33页 |
一 战争·情爱·文学 | 第16-21页 |
二 战争小说·情爱叙事·现代性 | 第21-26页 |
三 问题·方法·意义 | 第26-33页 |
上篇 十七年战争小说中的情爱叙事 | 第33-152页 |
引言 | 第33-35页 |
第一章 可然必然:十七年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的模式解读 | 第35-58页 |
一 革命/战争伴侣式情爱叙事模式 | 第36-45页 |
二 男性战斗英雄与民间女子情爱叙事模式 | 第45-49页 |
三 阶级/民族超越式情爱叙事模式 | 第49-51页 |
四 敌对阵营的情爱叙事模式 | 第51-56页 |
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二章 幸福分配:十七年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策略的文化考察 | 第58-95页 |
一 情爱主体的确立:“极限情境”的叙事设置策略 | 第60-63页 |
二 情爱主体“白+黑”式的身份构成及其“洁化”叙事策略. | 第63-68页 |
三 情爱双方启蒙关系设置的文化悖论 | 第68-74页 |
四 三角/多角情爱模式的意识形态功能 | 第74-83页 |
五 正反映照:“镜像人物”的政治表意效用 | 第83-86页 |
六 欲望政治化与政治欲望化:战争语法与情爱语义的叙事互动 | 第86-93页 |
小结 | 第93-95页 |
第三章 情志合一:十七年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的审美建构 | 第95-114页 |
一 寓政教于情爱:中国文学情爱叙事的审美理路 | 第95-98页 |
二 美善相济:审美思维中的偏正结构 | 第98-103页 |
三 革命的阳刚诗学: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影响 | 第103-108页 |
四 民族气派和地方话语 | 第108-112页 |
小结 | 第112-114页 |
第四章 新文化工程的构建:十七年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的问题背景 | 第114-152页 |
一 恐惧与同化:中西文化惧欲心理探源 | 第114-124页 |
二 危险的存在:战争语法中的不确定成分 | 第124-132页 |
三 阶级本质论的生成:新文化工程的构建与纯质现代性的追求 | 第132-146页 |
四 激情的极端阶级化:“文革”战争小说中的情爱叙事 | 第146-150页 |
小结 | 第150-152页 |
下篇 新时期战争小说中的情爱叙事 | 第152-272页 |
引言 | 第152-153页 |
第五章 新旧相织:新时期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的样态分析 | 第153-184页 |
一 绵延与超越 | 第154-166页 |
二 消解与重建 | 第166-176页 |
三 反思与审视 | 第176-183页 |
小结 | 第183-184页 |
第六章 重释现代性:新时期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策略的文化考察 | 第184-215页 |
一 政治的去蔽与身体的高昂:男性战斗英雄的“匪性化”叙述 | 第184-188页 |
二 歧异与相通:身体伦理叙事的性别书写 | 第188-198页 |
三 “旁观”与“后设”叙事视角的设置 | 第198-202页 |
四 由“圆”而“缺”:从喜向悲的叙事走向 | 第202-209页 |
五 身体伦理的叙事呈现与重释现代性 | 第209-213页 |
小结 | 第213-215页 |
第七章 贵我反虚:新时期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的审美建构 | 第215-241页 |
一 历史循环论与审美苍凉感的现代回归 | 第215-222页 |
二 理性审视下人性善恶的复调言说 | 第222-232页 |
三 文化神秘主义的审美参与 | 第232-237页 |
四 战争/情爱的本体化与审美化 | 第237-240页 |
小结 | 第240-241页 |
第八章 历史的再编码:新时期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的问题背景 | 第241-272页 |
一 新时间入口的回望与人民正义的重申 | 第241-247页 |
二 个体欲望与国家形象的吊诡 | 第247-261页 |
三 从存在出发:自由主义与贵身论 | 第261-270页 |
小结 | 第270-272页 |
结语:有限性的遐思 | 第272-279页 |
注释 | 第279-304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304-318页 |
致谢(后记) | 第318-321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| 第3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