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21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农药残留研究进展 | 第12-17页 |
| ·农药残留前处理研究进展 | 第12-15页 |
| ·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| 第15-16页 |
| ·残留农药降解的研究进展 | 第16-17页 |
| ·负载型光催化剂研究进展 | 第17-19页 |
| ·介孔分子筛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| ·TiO_2 光催化剂研究进展 | 第18-19页 |
| ·三唑醇的理化性质 | 第19页 |
| ·毒性 | 第19页 |
| ·防治对象与作用机制 | 第19页 |
| ·安全性评价标准 | 第19页 |
| ·三唑醇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| 第19-20页 |
| ·选题的意义和研究方向 | 第20页 |
| ·小结 | 第20-21页 |
| 第二章 15%三唑醇可湿性粉剂在水稻、土壤及水中的残留检测研究 | 第21-30页 |
| ·理论依据 | 第21页 |
| ·分析方法研究试验 | 第21-22页 |
| ·仪器设备 | 第21页 |
| ·药品试剂 | 第21页 |
| ·样品制备 | 第21页 |
| ·标样配置 | 第21页 |
| ·添加试验 | 第21-22页 |
| ·标准工作曲线 | 第22页 |
| ·残留量计算 | 第22页 |
| ·前期试验注意事项 | 第22页 |
| ·气相色谱条件 | 第22-23页 |
| ·仪器配置 | 第22-23页 |
| ·操作条件 | 第23页 |
| ·定性鉴定 | 第23页 |
| ·定量分析 | 第23页 |
| ·试验结果分析 | 第23-29页 |
| ·标准曲线 | 第23-24页 |
| ·方法的灵敏度 | 第24-25页 |
| ·方法准确度及精密度 | 第25-26页 |
| ·样品空白与添加色谱图 | 第26-29页 |
| ·小结 | 第29-30页 |
| 第三章 15%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消解动态规律和安全性评价研究 | 第30-40页 |
| ·消解动态原理 | 第30页 |
| ·田间试验 | 第30-32页 |
| ·试验时间 | 第30页 |
| ·试验地点 | 第30-31页 |
| ·试验药剂 | 第31页 |
| ·试验作物 | 第31页 |
| ·消解动态试验 | 第31页 |
| ·对照试验 | 第31页 |
| ·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 | 第31-32页 |
| ·检测方法 | 第32-33页 |
| ·仪器设备 | 第32页 |
| ·药品试剂 | 第32页 |
| ·样品制备 | 第32页 |
| ·样品提取 | 第32页 |
| ·仪器条件 | 第32-33页 |
| ·消解动态试验结果 | 第33-39页 |
| ·三唑醇在水稻茎杆上的消解动态结果 | 第33-34页 |
| ·三唑醇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研究 | 第34-36页 |
| ·三唑醇在水中的消解动态研究 | 第36-38页 |
| ·三唑醇消解动态样品色图谱 | 第38-39页 |
| ·安全性评价研究 | 第39-40页 |
| 第四章 15%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最终残留试验和安全性评价研究 | 第40-47页 |
| ·原理 | 第40页 |
| ·田间试验 | 第40-41页 |
| ·试验时间 | 第40页 |
| ·试验地点 | 第40页 |
| ·试验药剂 | 第40页 |
| ·试验作物 | 第40页 |
| ·最终残留试验 | 第40页 |
| ·对照试验 | 第40页 |
| ·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 | 第40-41页 |
| ·检测方法 | 第41页 |
| ·最终残留试验结果 | 第41-46页 |
| ·三唑醇在水稻茎杆中的最终残留量 | 第41-42页 |
| ·三唑醇在水稻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 | 第42-43页 |
| ·三唑醇在水稻稻壳中的最终残留量 | 第43-44页 |
| ·三唑醇在水稻稻米中的最终残留量 | 第44-46页 |
| ·安全性评价研究 | 第46-47页 |
| 第五章 负载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三唑醇降解性能的研究 | 第47-56页 |
| ·介孔分子筛的制备及表征 | 第47-50页 |
| ·仪器设备 | 第47页 |
| ·药品试剂 | 第47页 |
| ·介孔分子筛的制备 | 第47页 |
| ·介孔分子筛的表征 | 第47-50页 |
| ·负载光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| 第50-54页 |
| ·仪器设备 | 第50-51页 |
| ·药品试剂 | 第51页 |
| ·负载光催化剂的制备 | 第51页 |
| ·负载光催化剂的表征 | 第51-54页 |
| ·三唑醇在水中的污染控制研究 | 第54-56页 |
| 第六章 结论 | 第56-5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8-63页 |
| 致谢 | 第63-64页 |
|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64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