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·霾与能见度 | 第10-11页 |
·气溶胶对能见度的影响 | 第11-13页 |
·城市气溶胶辐射效应和边界层相互作用 | 第13页 |
·城市空气质量模式的发展 | 第13-14页 |
·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4-15页 |
·本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苏州市灰霾观测资料分析 | 第16-28页 |
·观测背景与资料介绍 | 第16-17页 |
·颗粒物(PM_(10)、PM_(2.5)、黑碳)质量浓度特征分析 | 第17-20页 |
·颗粒物浓度月变化 | 第17-19页 |
·颗粒物浓度日变化 | 第19-20页 |
·能见度特征分析 | 第20-21页 |
·能见度与颗粒物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| 第21-23页 |
·能见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| 第23-24页 |
·能见度统计回归模型的建立 | 第24-28页 |
第三章 数值模式简介 | 第28-45页 |
·城市边界层模块(UBLM) | 第30-33页 |
·物理模型和动力学框架 | 第30页 |
·UBLM参数化方案 | 第30-31页 |
·数值计算方法 | 第31-32页 |
·UBLM初始边界条件 | 第32-33页 |
·大气化学输送扩散模式(ACTDM) | 第33-40页 |
·化学反应机制 | 第33-34页 |
·光解率常数和化学反应速率 | 第34-35页 |
·气溶胶模块 | 第35-37页 |
·液相化学反应 | 第37页 |
·干湿沉积模型 | 第37-39页 |
·数值计算方法 | 第39-40页 |
·辐射传输模块 | 第40-43页 |
·大气廓线 | 第40页 |
·气溶胶模块 | 第40-41页 |
·云滴散射 | 第41页 |
·分子吸收 | 第41页 |
·瑞利散射 | 第41页 |
·DISORT | 第41-42页 |
·加热率计算 | 第42页 |
·SBDART子程序简介 | 第42-43页 |
·NJU-CAQPS与SBDART耦合 | 第43-45页 |
第四章 苏州市灰霾数值模拟 | 第45-68页 |
·模式数据与参数介绍 | 第45-48页 |
·模式结果分析 | 第48-68页 |
·站点模拟与观测结果比较 | 第48-50页 |
·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 | 第50-52页 |
·气压场模拟结果分析 | 第52-53页 |
·风场模拟结果分析 | 第53-54页 |
·颗粒物浓度模拟结果分析 | 第54-55页 |
·加热率模拟结果分析 | 第55-57页 |
·辐射过程的气候效应 | 第57-63页 |
·气溶胶辐射效应的敏感性实验 | 第63-66页 |
·云辐射效应的敏感性实验 | 第66-68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8-70页 |
·总结 | 第68-69页 |
·展望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