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3页 |
·气溶胶气候效应简述 | 第12-13页 |
·东亚地区气溶胶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·城市地区气溶胶的影响 | 第14-17页 |
·南京地域、气候特征、工业布局和排放特征 | 第17-18页 |
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·本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-23页 |
第二章 数值模式系统简介 | 第23-52页 |
·区域环境集成模式RIEMS2.0简介 | 第23-38页 |
·RIEMS2.0中的气候模块 | 第23-28页 |
·RIEMS2.0中的化学模块 | 第28-37页 |
·RIEMS2.0中的耦合方案 | 第37-38页 |
·WRF/Chem简介 | 第38-48页 |
·WRF气象模块 | 第39-43页 |
·WRF/Chem化学模块 | 第43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2页 |
第三章 人为硫酸盐和碳气溶胶在不同混合方式下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| 第52-81页 |
·气溶胶不同混合方式简介 | 第52-54页 |
·气溶胶内部混合与外部混合方案 | 第54-55页 |
·模拟方案设计和初始资料 | 第55-56页 |
·混合方式对气溶胶浓度分布的影响 | 第56-60页 |
·硫酸盐气溶胶浓度分布 | 第56-57页 |
·碳气溶胶浓度分布 | 第57-60页 |
·气溶胶浓度模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| 第60页 |
·不同混合方式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 | 第60-63页 |
·不同混合方式下的硫酸盐和碳气溶胶辐射强迫 | 第63-67页 |
·不同混合方式气溶胶对于东亚气候的影响 | 第67-72页 |
·不同混合方式下的地面温度变化 | 第67-69页 |
·不同混合方式下的降水变化 | 第69-7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81页 |
第四章 中国及南京地区人为的气溶胶分布特征 | 第81-108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81-82页 |
·模拟区域与模式设置 | 第82-84页 |
·模拟区域设置 | 第82-83页 |
·模式参数设置 | 第83页 |
·污染物排放源 | 第83-84页 |
·气溶胶浓度分布 | 第84-102页 |
·中国地区PM_(2.5)浓度分布 | 第84-86页 |
·南京及周边城市PM_(2.5)浓度分布 | 第86-87页 |
·中国地区硫酸盐气溶胶分布 | 第87-88页 |
·南京及周边城市硫酸盐气溶胶浓度分布 | 第88-90页 |
·中国地区黑碳气溶胶分布 | 第90-91页 |
·南京及周边城市黑碳气溶胶浓度分布 | 第91-93页 |
·中国地区有机碳气溶胶分布 | 第93-94页 |
·南京及周边城市有机碳气溶胶浓度分布 | 第94-96页 |
·中国硝酸盐气溶胶浓度分布 | 第96-97页 |
·南京及周边城市硝酸盐气溶胶浓度分布 | 第97-99页 |
·中国地区铵盐气溶胶浓度 | 第99-100页 |
·南京及周边城市铵盐气溶胶浓度分布 | 第100-102页 |
·南京城区与郊区各类人为气溶胶浓度 | 第102-10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5-1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6-108页 |
第五章 人为气溶胶对城市气候的影响 | 第108-126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08-109页 |
·南京地区气溶胶对于城/郊气温的影响 | 第109-114页 |
·南京地区地面气温分布 | 第109-110页 |
·南京城区地面气温24小时变化 | 第110-111页 |
·南京地区城市热岛及气溶胶对于城市热岛的影响 | 第111-114页 |
·南京地区气溶胶对于城/郊潜热的影响 | 第114-116页 |
·南京地区气溶胶对于城/郊感热的影响 | 第116-118页 |
·南京地区气溶胶对于城/郊水汽的影响 | 第118-120页 |
·南京地区气溶胶对于城/郊边界层高度的影响 | 第120-122页 |
·不同尺度区域人为气溶胶浓度与地面气温变化比较 | 第122-12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3-1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4-126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26-129页 |
·总结 | 第126-128页 |
·展望 | 第128-129页 |
致谢 | 第129-13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