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境标准人制度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第一章 导论 | 第9-14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9页 |
| ·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0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| ·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| 第二章 环境标准人制度概述 | 第14-19页 |
| ·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 | 第14-15页 |
| ·环境标准人制度的概念、特征 | 第15-17页 |
| ·环境标准人制度的指导原则 | 第17-19页 |
| ·生存优先原则 | 第17页 |
| ·促进公平正义原则 | 第17-18页 |
| ·促进节约原则 | 第18-19页 |
| 第三章 建立环境标准人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| 第19-24页 |
| ·人口众多 | 第19-20页 |
| ·科学技术水平落后 | 第20-21页 |
| ·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 | 第21-22页 |
| ·我国环境管理法律制度存在严重不足 | 第22-24页 |
| 第四章 环境标准人制度的理论基础与可行性 | 第24-32页 |
| ·环境标准人制度的理论基础 | 第24-28页 |
| ·社会正义理论 | 第24页 |
| ·人权理论 | 第24-25页 |
| ·环境权理论 | 第25-26页 |
| ·法律的博弈分析理论 | 第26-27页 |
| ·木桶理论 | 第27-28页 |
| ·外部性理论 | 第28页 |
| ·环境标准人制度的现实可行性分析 | 第28-32页 |
| ·现实中的实践雏形 | 第28-29页 |
| ·环境权理论发展的推动 | 第29-32页 |
| 第五章 环境标准人制度的建构及实施 | 第32-38页 |
| ·环境标准人制度主体之构成 | 第32页 |
| ·环境资源产权的确立以及权利的流转制度 | 第32-35页 |
| ·环境资源产权的确立 | 第32-33页 |
| ·环境资源权利的流转制度 | 第33-35页 |
| ·影响环境标准人制度实施的因素分析 | 第35-36页 |
| ·人口因素 | 第35页 |
| ·环境资源总量因素 | 第35页 |
| ·社会文化价值观及科技因素 | 第35-36页 |
| ·环境标准人制度实施的步骤与方法 | 第36-38页 |
| 第六章 环境标准人制度建立的意义 | 第38-41页 |
| ·对于推进环境法理论发展完善的意义 | 第38页 |
| ·对于国际环境法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| ·对于维护社会正义、保持社会公平的意义 | 第39页 |
| ·对于社会经济的均衡、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| 第39-40页 |
| ·对于改变社会生产方式的意义 | 第40页 |
| ·对于提高人民生活福利的意义 | 第40-41页 |
| 结语 | 第41-4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2-45页 |
| 致谢 | 第45-46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