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研究--以长沙市为例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0-21页 |
| 1 绪论 | 第10页 |
| 2 研究进展综述 | 第10-14页 |
| ·理论基础 | 第10-14页 |
| ·生态农业模式 | 第10-11页 |
| ·可持续生态农业模式 | 第11-14页 |
| 3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进展 | 第14-18页 |
| ·德国 | 第15页 |
| ·沙特、埃及 | 第15-16页 |
| ·澳大利亚 | 第16页 |
| ·菲律宾 | 第16页 |
| ·中国 | 第16-18页 |
| 4 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| 5 研究目的 | 第19-20页 |
| 6 研究线路图 | 第20-21页 |
| 第三章 长沙市农业发展现状 | 第21-28页 |
| 1. 自然地理资源基础 | 第21-24页 |
| 2 农地资源现状 | 第24页 |
| 3 畜牧业发展情况 | 第24-26页 |
| 4 长沙市现有生态农业模式分布情况 | 第26-27页 |
| 5 小结 | 第27-28页 |
| 第四章 长沙市的可持续农业发展评价 | 第28-45页 |
| 1. 农业经济系统 | 第29-34页 |
| ·农业生产总值(C_1) | 第29-30页 |
| ·非农地化系数(C_2) | 第30页 |
| ·每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产量(C_3) | 第30-31页 |
| ·农业机械总动力(C_4) | 第31-32页 |
| ·农业产值能耗(吨标准煤/万元)(C_5) | 第32页 |
| ·数据分析 | 第32-34页 |
| 2 农村社会系统 | 第34-39页 |
| ·人口自然增长率(C_6) | 第34-35页 |
| ·文化程度劳动比例(C_7) | 第35页 |
| ·农村居民纯收入(C_8) | 第35-36页 |
| ·农村恩格尔系数(C_9) | 第36-37页 |
| ·社会公平度(C_(10)) | 第37-38页 |
| ·数据分析 | 第38-39页 |
| 3 农业生态系统 | 第39-43页 |
| ·秸秆利用率(C_(11)) | 第39-40页 |
| ·森林覆盖率(C_(12)) | 第40-41页 |
| ·农村人均耕地变化(C_(13)) | 第41页 |
| ·化肥利用率(C_(14)) | 第41-42页 |
| ·数据分析 | 第42-43页 |
| 4 长沙市可持续农业发展评价结果 | 第43-45页 |
| 第五章 长沙市可持续生态农业模式 | 第45-60页 |
| 1 总体要求 | 第45页 |
| 2 目标 | 第45-46页 |
| ·资源优化,技术整合 | 第45页 |
| ·重点向产量和质量并重转变 | 第45页 |
| ·实现农业发展“三高” | 第45-46页 |
| ·强化实用性和推广性 | 第46页 |
| 3 原则 | 第46-47页 |
| ·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| 第46页 |
| ·坚持发展特色产业原则 | 第46页 |
| ·生态反哺农业原则 | 第46页 |
| ·连贯性和协调性原则 | 第46-47页 |
| ·市场指导原则 | 第47页 |
| ·农旅合一性原则 | 第47页 |
| 4 布局形式 | 第47-60页 |
| ·复合型生产区 | 第48-56页 |
| ·种植,渔,牧”三者立体结合型可持续生态农业模式 | 第48-56页 |
| ·农家休闲区 | 第56-60页 |
| ·复合多元互动农家休闲模式 | 第56-60页 |
|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60-6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| 致谢 | 第65-66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66页 |